而在这之前,汤潮是一直作为很特殊的幕后参谋,跟着朱厂长不时地参与新厂的新生产线生产技术方案的确定,作为一线生产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因为在一线生产部门里,只有汤潮对引进的新生产技术有较深的了解,几次方案的中都有汤潮以一分厂名义提的一些提议和修改意见,而二、三分厂基本是没有人提出任何实质性提议,汤潮的意见就基本上代表了生产一线的意见了。也正因为如此,汤潮对每一个方案都需要做仔细研究,还在程琪的帮助下,查阅大量材料,密切跟进。方案中的计算部分,汤潮因为上次开会的风波的原因出了名,专家们在一些计算因素和系数确定时也和汤潮认真交换了意见,反复推敲。这次新的方案定下来之后,还涉及到旧设备的搬迁改造和淘汰,又与上次的方案的范围和方式都有较大变化,而方案修改的时间格外地紧。好在几年间工厂已经为改造做了大量的工作,各个方面的设备的改造更新方案和所需资料都有,整合起来还算顺利。
名义只是顾问,宋总作为工厂的技术方面的权威决策人,实际上依然是项目在技术方面的最终负责人。尤其是旧设备的淘汰、升级和重新整合,需要对设备的技术条件和状况熟悉,还要对各部门的技术力量熟悉,能组织、协调、召集、调配各方的技术力量。这都需要宋总在技术方面的能力和资历,他可以调度各方面的技术力量,而不用考虑人员的岗位。他与本不是方案班子成员的汤潮多次地认真交流意见,讨论新设备引进方案中的不同思路。宋总对汤潮的聪明和极强的思维条理性非常欣赏,还尽心地汤潮意见中不周之处和对工厂旧设备技术上认识的不足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宋总对整个工厂的了解、生产技术的全面和扎实都是汤潮所没法比的,考虑问题也周到细致的多。
汤潮通过这次与宋总直接接触,才有机会真正了解到了宋总的学识和为人,特别是对自己不计前嫌、认真地对待自己这样一个新人所提的意见和建议,而且坚持学习和了解行业的新技术,并不是自己原来想的那样守旧,内心由开始对宋总从道德上的尊敬到后来的真心地敬重。交流让汤潮补齐许多短板,成了全厂除了宋总之外对引进方案全过程包括细节最了解的技术人员。宋总对汤潮不在技术部门工作很诧异,可也不愿意去干预人事上的安排,一有涉及新生产线引进的与外商的技术交流活动就直接指名让汤潮参与。这让厂里许多资深技术人员羡慕嫉妒,但由于宋总的威望所在,也就没人公开表示不满了。而在接下来的与外商谈判中,采购部门、经营部门和技术部门设备参数如何确定说不清楚时,不方便总是打扰宋总,就图方便直接找来汤潮。汤潮的外语基础比较好,尤其是专业词汇比一般翻译理解得更准,很快跟外商的交流就很顺畅了,让一些人从头疼的谈判中解脱出来。谈来谈去,汤潮这个原来由宋总特殊照顾才得以参与的编外就变成了谈判中的很关键人物。而就在这时,上次审查会上另一位老冤家钱宏也意外地来找汤潮了。
上次方案审查开会后,钱宏回到生产计划科,被晒了在一边,心里非常苦闷。想拿汤潮出出气,找人给汤潮调调岗位,却发现汤潮并没什么实职,也不在什么好的岗位。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对手一步步上位。由于他一直在关注着汤潮,也很注意了解朱厂长的提升过程,惊讶地发现,除了朱锦江自身在厂内多年的人事经营外,汤潮在其中起了很关键的作用。不管汤潮是不是受朱锦江指使,自己失败都是因为在图书资料室轻视了汤潮,而错过了得到帮助的机会,并把他推给了对手,输得这叫个惨。其实钱宏当时在图书资料室,也不可能真的对汤潮有什么大的成见,只因为当时方案制定时间任务紧迫。当天和宋总与其他人讨论遇到的问题和后续日程安排,因为有一个原来没太注意的问题,大家不清楚,都没弄得很明白,而宋总又不肯放过。为了更有把握,两个人才急忙去图书资料室查资料。而其他人还在办公室等着两个人的结果,钱宏当时心里着急,所以说话忽视了他认为无关紧要的汤潮的感受。这个教训对钱宏后来的做事风格影响很大。自己已经退出了领导的视野,也就失去了和风头正劲的朱厂长等人的竞争的可能。他一直认为朱锦江身上带有些匪气,作风并不像个知识分子,因此也从未放在眼里的。对于朱锦江的得势,钱宏心里十分不服气。
从风头上摔下来,年轻气盛的钱宏一时无法接受这个结果,长叹一声“得汤潮者得天下”,辞职离开了化工厂。先是帮别人做点化工原材料方面的生意,可当时许多材料都是国家计划审批的,拼的是渠道。之后又改做了化工设备代理,生意也非常不好,苦苦撑了一年多。就在他信心贻尽,眼看要撑不下去的节骨眼上,机会来了。自己原来工作所在的化工厂设备改造,而且前期的工作自己曾经深度参与过,方案比较了解,钱宏怎能放过这么好的机会。四处拍胸脯,托人介绍关系,联系外商,孤注一掷,争取到了一家著名德国的设备厂商的信任,做了代理,满怀希望地参与到项目竞争之中。因为这家设备厂家具有国际级声望,进入备选厂商名单,并没用钱宏费多大的劲儿。如此重大的项目,德国厂商也非常重视,在和工厂正式谈判之时,派来了重量级的决策人物和技术、经营人员组成的谈判队伍。这给了钱宏更大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