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瓢泼,天地之间一片白茫茫,李笠站在屋檐下,看着檐下的“水帘”,有些感慨:
如果是航行在大海上的船队遇到暴风雨,那基本上就是九死一生。
所以,青州军渡海直达幽州铁雀关,这一行动的风险并不小,也正是因为如此,数百年来,跨海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从没出现过。
但在“很久以前”,是有过的。
大概六百多年前,汉武帝派兵讨伐卫氏朝鲜,就有楼船将军杨仆从齐地出发,率领大军横渡渤海。
仅就渡海进攻这一战术而言,杨仆是成功的,奈何与陆路进攻的另一名将领荀彘相互争功、内讧,导致最后功亏一篑。
六百多年前,就已经有了跨海大规模进攻的战斗,但随着中原四分五裂,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陆地上,谁还会注意海防?
他转身走进殿内,儿子们正在舆图前,研究燕山长城防线。
因为天色昏暗,殿内点起蜡烛,李笠就着烛光,分析起幽州北境、燕山山脉的形势。
说到长城,现代人脑海里的长城多是明代长城,或者秦汉长城。
可是,实际上有一个朝代,曾经大规模修筑过长城,那就是高氏齐国。
李笠讲解道:“齐国初立,天保年间,齐主高洋就数次亲征北地,讨伐边地山胡以及契丹等部族,并修建长城,东起东海之滨,西至雁门关,防御突厥。”
“先前被官军击杀的斛律羡,在幽州刺史任上,主持修建了两千余里的长城,将幽州北境防线加强,并挡住了突厥十余万大军的入寇。”
“与此同时,在幽州地区开展屯田,提升粮食产量,以便养活当地驻军,减少外地粮食输入所产生的负担。”
“毫无疑问,作为边将,斛律羡的表现是合格的,那么,我军取而代之,就得承担起斛律羡之前承担的责任。”
“那就是抵御突厥对幽州地区的入侵。”
李笠用手在燕山山脉外沿点了点:“然而单纯的防御,效果并不好,所以,长城防线外沿,必须有牢固的军事据点,以分担敌军对千里长城防线的压力。”
“对方要突破长城防线,就必须拔掉防线外围的这些据点,如此一来,防线内侧的驻军,就有了充分时间进行备战。”
“这样的据点,在东段,是辽西地区的营州黄龙,汉时称柳城,所以,营州是必须拿下的,北伐幽州的官军,要乘胜去取营州。”
李笠说到这里,看向儿子:“营州位置很偏,偏东,仅就位置而言,似乎无法对燕山长城防线中部形成有效屏障,但依旧很重要,你们可知是为何?”
李时回答:“因为那里是辽西,辽西地区及其西面的草原,聚居着契丹、靺鞨、库莫奚大量部落,当年,也是鲜卑各部的活动区域。”
“中原朝廷必须在此有发力点,对各部落施加影响。”
“至少要稳住他们,分化他们,不让他们有机会形成统一的大部落,或者避免其中某个部落出现雄主。”
“譬如后汉时,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对东北边境构成巨大威胁,后来,又有聚集乌桓各部力量的蹋顿单于,威胁着河北地区。”
“那铁雀关,看上去如同鸡肋,但实际上是为了防止辽西地区东夷进犯而设立的,并不是鸡肋。”
李笠对儿子的回答很满意,不枉费他经常跟儿子说起中原周边形势。
见两个儿子没什么补充,他又说:“其实,还有一点,那就是为了尽可能抵消突厥对那些部落的影响,燕山北部是辽阔的草原,但就整个草原来说,这是东面草原。”
“突厥如今是草原上的霸主,他们若要袭击中原,西边可以进攻关中,中部可以进攻并、朔,东面,就是进攻幽州。”
“他们若要进攻幽州,必然要裹挟草原东部、辽西地区的契丹等部落,作为帮凶一起南下。”
“那么,只要中原朝廷在辽西有据点,能够拉拢住各部落,不配合突厥人行凶,对方要攻打燕山长城,就会受到掣肘。”
“所以,我们不能一味的死守长城防线,要主动在防线外围设置几个据点,搅动草原形势,让突厥人无法短时间内聚集力量南犯。”
李旸想了想,问:“可那些草原部落,生活习俗和中原截然不同,对于他们来说,同样是草原部落的突厥人,相互间才更加容易成为自己人。”
李笠问:“你想说的是墙头草,对吧,那些一盘散沙的小部落们,面对突厥人的威胁,即便内心向着中原朝廷,却也不得不给突厥人当鹰犬”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