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回前日用《揖仙录》换了朱子,又得了温小郎君赠的行香帖,兴奋得一宿没合眼。他干脆早早起身,换了洗得浆白的青衿布衣,从灶上揣了两个热窝窝头,披着漫天星辉,第一个来到格式馆前。
彼时天色青黑,空无一人的街巷里风声寂寂,孟回恍惚以为自己来错了地方。他心下尴尬,自己人又呆,嘴又笨;偏头瞧见一个身着罗料直裾的青年士子手执行香帖匆匆路过,孟回迟疑了一会,终究没好意思开口询问雅集的地点究竟在哪儿。
他像个没头苍蝇一样,四处张望着穿过整个西华街,从街头走到巷尾,直至天色将明,馆前排队的士子陆续多了起来。孟回松了口气,心下稍定,决意跟着人群走。
怀里揣着的窝窝头已经冷了,有点儿硬。几步外是卖烫豆浆和热包子的小贩。他赶个大早匆匆出门,全凭一时兴奋,如今一摸口袋,才懊恼地发现身上一文钱也没有。
孟回有心回家取钱,可回头一看,雅集排着的队伍,竟已远远甩到西华街尽头的山墙背后了。他踮着脚观望了一会,沮丧地蹲下来,将干硬的黍米窝窝头一个掰成四份,没滋没味地慢慢咽下。
倘若名满天下的行香雅集不过召集一群名流精英清谈而已,也不会引得这么多人挤破了头抢着要参加。好处尽在后面。
士子们苦苦相候两个时辰,这万众瞩目的盛会终于如一位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的丽人,姗姗而来。
排在孟回前面的几个士子连忙振袖弄冠,挺直腰背,端容肃貌地向格式馆走去。
孟回连忙站起身,将吃剩的窝窝头揣回怀里仔细藏好。他观察片刻,很快心领神会,学着那几个士子的动作依葫芦画瓢,以免闹出笑话。
前排的士子一个个进去了。临近孟回,他才恍然发现,并不是每张行香帖都是一样的。
大部分人手中拿的帖子都是樟木底,海棠色缎面,乃是最次的香;其中少部分,拿的是檀木底,蓝缎,为中品;只有极少数人,才掌有沉香木底、雪绡缎面的行香帖。
查验行香帖的,是个临江府衙请来的老头。那老头形销骨立,一把花白胡子垂到胸口。他眯缝着眼,闻闻香,接着伸出枯瘦的指节,在缎面上轻轻撮了一下。手指甫一触到贴金小字,缎面上画着的“行香”竟刹那间消失了。
老头不耐烦地挥挥手,那个海棠缎的士子便躬身作揖,转身进入里间回廊。
孟回有些紧张地吞了口唾沫。眼看着前面两个蓝缎的青年进去,他终于磨磨蹭蹭地走上前。
老头不耐地看着他。这小孩长得面黄肌瘦,略显呆傻,身上还穿着书学去年定制的青衿布衣;衣服洗得蓝中带白,袖口甚至有些短小。老头眯缝着眼,倒想看看这穷孩子究竟能拿出什么来。
孟回顶着老头探究的目光,抖抖索索地从怀里将温恪给的帖子摸出来,两人瞬间瞪大了眼睛——
竟是沉香白雪面。
那老头伸长脖子,满脸怀疑地将孟回上下打量一遍,双手接过行香帖,凑到鼻尖下轻轻一闻,确实是正儿八经的奇楠香。可这端雅的香气里,却诡异地夹杂着一丝黍米窝窝头的味道。
老头将信将疑,例行公事地将金字撮去。待缎面金字一消,那便全无疑虑了。他暗骂自己看走了眼,只好很庄重地对这位贫民窟里来的贵客深深一礼,亲自接他入席。
孟回天天在格式馆上学,却像第一回认识这个地方一样,瞠目结舌地四处张望。
长桥卧波,复道行空,两人穿过曲折清幽的回廊,眼前忽然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那是一片开阔的湖面。湖边有一处草亭,黛色的瓦楞上栖着一只白鸥。临岸栽了许多松柏,层叠的翠叶下,泊着一尾小小的兰舟。
老人引他上舟。
那撑船的竟是位白衣飘飘、眉目如画的妙龄少女。少女朝孟回微微一笑。这书呆子当即手足无措,面红耳赤。少女俏皮地眨眨眼,不再理他,揽起竹竿,轻轻一点,碧波便将小船荡去湖心。
清风徐来,带着微腥的湖潮汽,兰舟在细波上晃晃悠悠,孟回紧紧贴着船舷,心也跟着晃晃悠悠地跳。
湖心水榭隐约飘来清音雅乐,他心中的紧张忽而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踌躇满志的渴盼。
*******
温恪和沈绰二人垂头丧气地回来。他俩衣冠不整,随随便便地拍掉草叶,整理一番,十分低调地溜进格式馆,却忘了把鞋底的污泥一并扽掉。
听香水榭的雅舍间,安广厦正在抚琴。弹的这一段,正是高雅清正的《碣石调幽兰》。
琴是仲尼老琴,恰是温家肃雍堂里供奉的那一张。
琴面通体漆黑,间髹淡淡栗色,尾部一点朱砂,饰玉徽。腹背有牛毛梅花断,隐隐露出底下一点八宝灰胎,灿如满天繁星。
琴桌上,摆着一件铜鎏金博山炉,炉内燃着一线倒流香。香雾颐气养神,是空翠湿人衣般的清和幽雅。
众宾客正肃容端坐,凝神细听,沈绰二人不大好此时进去,只能先委屈一阵,在隔间外听那安广厦弹琴。
散音低旷如晨钟暮鼓,泛音缥缈如风中铃铎,按音韵细如抽丝,清圆松透,颇具筋骨。
确乎是一张好琴。
温恪却无心观赏。他摘下一片树叶,支着下巴,凭栏望着溪底的游鱼,神游天外。
微微愣怔间,温恪指尖一松,那树叶便飘落溪上。五彩的锦鲤纷纷浮去水面,轻轻啄着叶片。
沈绰送走了爱犬,温恪又不理他,正无聊得很。他方才一把金珠明珠全丢完了,囊中空空如也,只好低头捡了枚石子,砸在温恪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