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初中英语,不外乎要把握三个“要领”——熟记单词,掌握语法,大声朗读。
重新打开初中一年级的英语课本,袁初冬一页一页、逐字逐句的翻看,绝不放过一个细节。
英语单词是必须要牢记的。
这个单词如何发音?为什么是这样的组成结构?单数词和复数词对比,分别有什么变化?
袁初冬反复琢磨,直到牢牢记住才会去看下一个单词。
语句语法更细致。
这句英语为什么是“现在式”而不是“过去式”?这个名词前表示“一”的数量,为什么前缀要用“an”却不用“a”?同一句汉语,能够用几种英语语句翻译出来?
袁初冬反复推敲,直到弄通弄懂才算放心。
英语朗读主要是增强语感,培养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袁初冬怕人笑话,先是躲在卧房里悄悄读,习惯了以后拿着书本到自家院子里读,到后来可以在班级的早读课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读。
循序渐进的朗读,让他在英语学习上受益匪浅。
然后是数学课。
袁初冬的数学基础并不算差,他当下最需要做的,是必须把初一阶段拉下的课程尽快补上。
如何补?袁初冬有自己的安排。
相关的数学定理和计算公式是必须要提前熟悉的。
熟悉了以后,就要学会如何去理解和运用,这才是学好数学的重中之重。
为此,袁初冬不断加大对题目的练习力度,通过大量的练习,可以反过来进一步巩固自己对相关定理的理解和记忆。
然而说者容易做者难。
对大部分的初中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平和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但袁初冬不同,在心态和毅力方面他没有任何问题。
尤其是进入初二,数学课程增加了几何内容后,袁初冬练习题目几乎是到了废寝忘食、物我两忘的地步。
有的时候,他拿着碗去学校食堂打饭,走到半路忽然想起了某道几何题的解法,那么他就会立即折身往教室里跑,然后拿起笔在本子上记下解题思路后再去食堂。
若逢周日放假在家,袁初冬只要走出大门,站在家门口的鱼塘边时,脑袋里多半是在进行几何空间的想象和构思。
如果构思过于复杂,他会在路边随便寻拾一根枝丫,就着光滑潮湿的地面,画出只有自己才看得懂的、重重叠叠的几何图形……
关于语文,袁初冬最注重两点。
一是注重词汇的积累。
凡是课本上出现的生字生词,他都会分门别类做出标记。
对那些生僻难懂的词汇,他反复查阅字典、词典,务求对生僻词汇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结果不到半年,一本刚入初中时才买的《新华字典》,已经被他翻得破破烂烂。
另外袁初冬还单独准备了一个小本子,用来摘录一些优美的词句。
比如这个词句很有气势、很婉约、很生动等等,都会被袁初冬一一记下。
二是注重对阅读的理解。
在袁初冬还在上小学的时候,父亲袁林海就曾经对他说过——死读书不如不读书。
所以一直以来,哪怕是在初中一年级时浑浑噩噩,袁初冬的语文成绩也没有真正拉下来过——他在学习语文课时,自主思考和理解的习惯依然保留着。
这对他快速提升语文成绩有着极大的帮助,并很快确立了自己的优势。
有一次,班主任吴泽民老师在上语文课时,点名让同学们对一篇没有分段的文章进行自然段划分。
接连点了班上十几位同学的名,包括钟华、张三清等在内的,没有一名同学能够回答正确。
班主任吴泽民就纳闷了:“班上五十多名学生,难道就没有一人能够回答出来?”
眼睛视线一扫,他发现袁初冬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神色自若,跟其他同学因怕被点名,从而把脑袋埋得低低的状况明显不一样。
“这小子难道上课在开小差?”
吴泽民毫不犹豫地点名:“袁初冬同学,你划分一下段落。”
“报告老师……”袁初冬从桌位上站起来,回答的结果让班主任吴泽民喜出望外。
“山沟沟里飞出了个金凤凰哇……”
多少年过去,阳新初中八六级三班的许多同学,依然记得袁初冬在回答出正确答案后,班主任吴老师当着全班同学所说的这句话。
而袁初冬自此更是倍受鼓舞。
于是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有的时候,老师不经意间的一句安慰、一句表扬、一句认可,能够改变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