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初冬走在山路上,山上大雾弥漫,可见距离不足百米。
周围也没有什么声音,他能够清晰地听见自己走路时的回响。
遇到道路两旁草木茂盛的地方,袁初冬扬起手中的树枝,拍打凝聚在草叶上的露珠,避免走过时露珠掉落打湿衣角。
但山上雾气和露水太重,每次翻过山顶,袁初冬的鞋面和裤管,或多或少总会打湿一部分……
到了山的另一面,情况就好多了。
山坡变得平缓不少,路边的荒地都被当地的村民因势利导,开垦出来种上了庄稼,只见地里小麦青青,油菜苗长到了齐腰高,包菜开始起卷,白萝卜已经成熟……
袁初冬寻来一束干燥的枯草,在打湿的裤腿和鞋面上胡乱地擦拭一通,再继续向学校走去。
下得山来,不出一两百米便是公路。
这是李袁坝通往阳新初中两条路——“阳新桥路”和“宴神桥路”的交叉点。
此时学校已然遥遥在望……
进入教室,袁初捧着冻得通红的手掌,对着嘴巴呵了呵气,放下书包拿出书本开始早读。
早读课的时间是一个小时。
袁初冬首先默读文言文,然后便大声朗读英语。
教室里同学们此起彼伏的、朗朗的读书声,仿佛让这个寒冷的冬天变得并不太冷。
偶有调皮的同学趁着老师离开教室的空档,做出各种搞笑的动作和表情,袁初冬就跟没有看见一样,继续着他的早读。
这样的事情曾经是他的拿手好戏,但他现在不属于调皮学生的一列,也对捣蛋提不起半点兴趣。
早读课后,有十分钟的课间休息。
下课铃声一响,袁初冬会站起身,在教室外活动一下筋骨,比如原地蹦跳、与同学们结成长队“开火车”等,以驱赶身上的寒意。
接下来的课程中规中矩,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认真回答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课间休息继续热身……
一上午的时间就这样度过了。
到了中午,吃饭当然是第一要务。
袁初冬不再像以前那样大手大脚。
每次看见食堂菜盆里的“肚条”,尽管他馋得流口水,但他坚持最多两天吃一次荤菜,每天吃肉他开销不起。
而且父亲袁林海每月给他的两块六毛钱,他还得匀一部分出来买学习用品。
不过食堂的饭他倒是可以多打一些,他现在一餐最少能吃半斤米饭。
但如果遇到李袁坝有什么红白喜事、婚庆宴请等,袁初冬就会与袁道军一起回家吃午饭——毕竟办酒席少不了大鱼大肉,这样的机会哪能轻易放过?
最多是两人当天会在学校和李袁坝之间多走一个来回,加在一起也才区区二十里路,不算啥。
中午两小时的时间,袁初冬除了自主学习,还可以略作休息。
自主学习主要是做做试卷,或者巩固一下上午老师的讲课内容,再或者练习几道课外题也行,总之不能虚度。
休息以放松为主。
比较奇葩的是袁初冬发现一个放松大脑的好办法——头下脚上倒立,双手支撑地面,脚靠在树上或墙壁上,可以加速血液循环,使大脑思维更清晰……
下午只有三节课,也是袁初冬学习效率最高的三节课。
因为一天的气温,要数下午的气温最高,最暖和。
而且经过上午和中午的人工烘烤,现在袁初冬脚上被露水打湿的鞋子已经基本烘干,让他更容易集中精神学习。
三节课很快,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放学时,袁初冬意犹未尽的收起课本,背上书包与张三清一起往家里走。
回到家里,他第一时间做完家庭作业,再帮助母亲做一些家务,比如淘红薯、宰猪草、挽柴火……
然后在天色完全黑下来之前,大伯袁林绍的二儿子——袁初冬的堂二哥“小老王”,会叫上袁初冬一起去阳新桥头的河岸上接船。
小老王初中毕业,没能考上高中。
受武侠剧的影响,颇有侠义之风,希望有一天能拜一位武功高强的高手为师,打遍天下无敌手……
接到打鱼归来的父亲,袁初冬和小老王肩头挑着鱼篓渔网往家里赶,回到家中时母亲李淑芳已经备好了晚饭。
吃过晚饭,袁初冬看上一会书,上床睡觉,准备第二天继续起早上学。
时光,在寒窗苦读的过程中循环往复,一日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