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萧先生这么一说,我明白我们军营的火铳为什么这么多不合格了。”王把总感叹道。
萧谨仔细研究过明史,他发现作为有史以来吊丝逆袭最成功的朱元璋,经济管理能力是很有问题的,明朝开国一代绝大多数又都是底层出身,跟朱元璋一样,军事能力政治能力很强,经济管理能力就比较差了,加上宋室灭亡后,许多统治经验没能传承下来,开国功臣里辅佐朱元璋管理国家的人也不太懂前代治国方式了,导致整个国家的治理能力显得比较粗放,像明朝对盐和铁的管理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更要命的是,朱元璋想把大明建设成一个静止的社会,以便他的子孙万世不移,因而他比较重视农民,歧视商人,甚至直接禁绝海外贸易,连关税都不要了,使得明朝政府的主要收入由夏收和秋收的田赋组成。农民出身的朱元璋比较体恤农民,农税收得也不高,这就导致主要收入由田赋组成的明廷整体收入偏低,而且结构上太过偏重田赋了。平时朝廷的收入就只是勉强够用,一旦国家出了一点事就只有左支右绌,短时间的小问题还好,真要连续出了大问题,积蓄不多的明廷根本拿不出钱来解决问题。当然了,像这种开国建立的制度存在很多问题是很正常的,毕竟一代人做一代的事,开国一代把天下打下来已经很不容易了,后世子孙只要发现问题并进行改革,把制度的漏洞补上就好了,可惜朱元璋建立的这套制度,他的后世子孙只是小修小补,整体框架一直没变,直到明末灭亡。
“萧师父,那朝廷不可以把开中法改改吗?比如像宋朝那样,让商人们直接从官方购买盐引。”郑森说道。
“现在改不了了,如果是太祖皇帝后面的几位天子改还来得及,现在大明的制度已经定型了,已经有太多的利益团体依附在上面吃饭,昔日万历天子想征收一个矿税,都惹得天怨人怒,想改商人们赚大钱的开中法,更是痴心妄想。开海禁也是一样,朝廷现在的禁海令早已形同虚设,可是江南的士大们就是想要禁海令延续下去,这样朝廷收不到关税的钱,他们却能靠手中的权力从海商那里收到大量的金钱。”萧谨苦笑着说道。
“是啊,想改一项涉及到众多人利益的制度,哪有这么容易。”高升深有感触地说道。
“汉唐宋在盐铁上面赚的钱那是相当多,收的商税也多,比如宋朝朝廷的收入,盐铁加上商税足足占了七成之多,唐朝朝廷收入中商税比例也很高,至少三成半以上,安史之乱后盐铁收入加上商税更是占了朝廷收入差不多一半去,而本朝呢,在盐铁上没有得利多少,商税征得又不多,主要征收自农民的田赋成了本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负担本来就很重,士绅优待、官僚腐败和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又不断持续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到了崇祯朝初年,农民终于不堪重负,揭竿而起了。”萧谨一字一句地说道,他觉得明朝的财政结构明显失衡了,朝廷的收入大部分靠收农民的田赋来支撑,农民的负担太重了。
“萧师父,士绅优待、官僚腐败和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为什么会持续加重农民的负担?”郑森有些不解地问道。
“本朝现在考上功名之后是不用纳粮的,很多农民为了减少田赋,就会把名下的田亩投献到有功名的士绅之上,这样官府可以收田赋的土地就会越来越少。官僚腐败就很好理解了,本来朝廷只让收一钱银子的田赋,官员们层层加码,可以收到一两银子去。本朝士绅不纳粮,他们兼并的土地越多,官府可以收田赋的土地就越少,而朝廷对各地官府都是有考评的,官员们为了完成收夏收和秋收的任务,自然只能对剩下的农民加收田赋,农民负担自然越来越重。”萧谨侃侃而谈道。
“哦,原来如此。”郑森点了点头,说道。
“是啊!农民负担太重了,朝廷缺钱又只知道加收田赋,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啊。”高升感概道。
“唉,可是不收田赋,想收商税会被朝廷的文官群起反对的,想想万历朝的矿税,就知道这根本不现实。”王把总叹了一口气,说道。
“萧师父,您说现在朝廷有什么办法增加收入,又不增加农民负担吗?”郑森问道。
“这个有点难倒为师了,为师还真想不出来有什么好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萧谨想了一下,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