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赵惇母子离开后院,赵和叹了口气,说句实在话他十分不舍赵惇,但留在这个家半点出路也没有,没办法只能离开了。
赵和收拾完毕,背上布包离开家,沿着吴官村中的土路走到村口。
村口有一个进士牌楼,不知是什么时代立的,上面的字体也已经模糊。在牌楼下是一片空地,这里是吴官村晾晒稻谷的场所。
现在夏粮已经征收完毕,稻谷也已经收起入仓,这片空地堆满了大片的稻草,五六个十七岁的青年正躺在稻草堆上侃大山。
赵和在后世社会经验十分丰富,一看这几个人就不是什么善类,一个个歪戴着帽子,嘴里叼着草杆,自己还是离他们远点为妙。
赵和正要换条路离这帮家伙远点,那知道正好被一个不良少年看到,他家伙叫道:“二哥,你怎么才来?兄弟几个等你半天了!”
赵和听他们叫自己二哥,看样子和自己很熟,没办法只好走上前打招呼。
“兄弟几个认识我?”
刚才打招呼那个少年听赵和这么说,笑道:“二哥真是好记性,昨天你我兄弟还在一起吃酒呢?怎么一天就忘了?是不是二哥当了总集就忘了兄弟了?”
赵和听他这么说知道这几个家伙真的认识自己,赵和赶紧说道:“那里能忘,只是昨天到现在脑袋昏昏沉沉,一时不记得而已!”
那几个小子听赵和这么说都哈哈大笑,一个个恭维赵和刚当了官就摆起了官架子。
“几位兄弟,你们说的总集是什么意思?”
“二哥你真忘了不成?总集就是粮长啊,昨天在梅李镇乡公所,县里的二公不是让二哥代理粮长吗?”
赵和听他们这么说才想起来,自己原来已经替代父亲赵志高成为太平里的粮长。
赵和大学专业是金融,自然要学习中国古代税收制度,对明清时期的粮长制度十分了解。
洪武四年,朱元璋下令开设粮长制度,这项由朱元璋开创的基层服役征收制度,与秦汉到唐朝的乡官制度,还有宋元时期的差役制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说是极其富有特色。
简单来说,粮长制度就是朱元璋根据各地缴纳粮食的多少,设置不同的区,也就是“随粮定区,区设粮长”,然后指派这个区田地最多的大户来充当粮长,然后由他来负责税粮的征收和押运。粮长本人不属于政府编制,担任粮长期间期间产生的各种费用都由粮长自己承担,政府不予报销,他只是以私人的身份来接受政府的委托办理公务。
因为担任粮长需要承担大量的费用,而且还需要把每年征收的税粮登记造册,所以就要求粮长不仅要家境殷实,还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当时属于中等收入水平以上的地主就成为了朱元璋的最佳人选。这些人他们本身自己就有大量的土地,完全可以承受的起公务负担,而且他们大多出身于耕读世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完成粮长任内的工作自然不在话下。
粮长虽然不算基层官吏,但却是帝国统治的重要一环,赵和虽然看不起担任粮长的赵志高,但在太平里,赵志高确实是个不大不小的人物。
当久远的记忆从赵和脑海中出现的时候,赵和才知道,原来这个粮长还是很重要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