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解试,相当于明清的乡试。
但就是解试,也不是来到州府领一张令牌,就能进入考场的。
还有许多手续要办,首先要递考人的家状,这个家状就是家里的情况,祖的背景,相当于后来的户口档案。
然后乡里十人连保,必须有人担保,才能让考生是真正的学子,当然若是学子有问题,保人也得吃不了兜着走。
残疾人是不能参加科考,因为宋朝的文官总览天下大事,既能在朝堂总督全国大事,又可以去军中当主帅,残疾人为官并不方便。
不孝不悌,亲属有大逆之罪,僧侣还俗的都不能参加科举。
房间内,苏宓道:“你要解试,我去王坊正家通知一下。”
王坊正是这片辖区的管理者,一个小官,杨易要参加科举,最好找坊正做保人。
杨易摇头道:“不用了,嫂嫂,保人的事情我已经处理好了。”
苏宓惊讶道:“这么快?”
她不由得不惊讶。因为这种作保的情况也是要送礼的,不然别人凭什么替你作保人。
杨易自然不是找的这里的坊正,而是前两天赵浅薇派丫鬟来告诉他,保人的事情已经给他处理好了,让他安心去科考就行了。
自诗会一别,已经有半个月了,杨易安心在家读书,偶尔出去画画,经过这段时间的发酵,杨易的大名传遍汴京城。
一首雁丘词将他推到了极高的地位。
就连苏宓也有所耳闻,她还拿此事来教育杨易,说别人跟你一般姓名,已经名传天下,你要努力云云。
杨易只得苦笑,在嫂子眼里自己恐怕还是一个为求学而努力的书生。
他也不想解释,名声这种东西对他来说没什么实际的意义,只有那些清流名士才会为了名做出种种不可思议之举。
离解试还有几天,他干脆不出去了,拿着这段时间买的书开始看起来,这段时间光是买书都花了好几十两,各种注解、小录贵的让他肝疼,倒是平时省吃俭用的嫂子这次倒是毫不心疼,给了他许多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