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康王十四年。
在由魏王宣汉临时召开的会议上,有官员进谏,提出了今年恐会有旱灾,这是宣汉授意的。
进谏之人言说道,今年春夏交际,两月之间,全魏范围内没有降雨,甚至从二月起,西北地区就已经没有雨水了。
河流还不曾绝流干涸,但是也可以明显察觉出了水位的降低。
没有人出来反驳他的观点,朝中的人如今少有尸位素餐者,虽然可能心里所求不同,可都是些心中有底的人,尤其家里有田产的,从土地上反应出来的状况更为直观。
争论只在于怎样处应对旱灾和后续补救的问题之上,也就是提前预防和后续赈灾。
这时候的人,虽然已经有了些救灾的意识和作为,但是因为朝政上之事的过于形式的层层递进,以及陈腐的官场,虽然出台了办法却没有立刻就施行……
甚至有过今年发现旱灾,明年才有政策研究讨论得出然后发行,三年后灾地的灾民才知道上面有赈济、就食和减免税赋……
这肯定不仅仅是效率低下的原因。
每当这个时候,宣汉就格外怀念现代救灾赈灾的效率和力度。
当下大臣们提出的政策也都是准确的,只是真正实施起来,就不是他们所说的那么好听了。
“王上,西北诸郡恐今年无获,应尽早平粜蠲缓,安抚生民。”
这是说道了点子上,是让魏王尽快控制好粮食的物价,就怕有人想趁着百姓遭难,故意抬高粮食的价格,敛伤民之财,激流民之愤,物价的稳定这是社会稳定最基础的条件之一。
宣汉看过去,是他亲自封的大农令,但人是贵族给他举荐的。
当时宣汉打开金手指“验货”,就见这个男人满头绿光,这个颜色在男人头上委实有些恐怖,而其实这种色光代表的能力,是擅长的是荒政和农事。
这个人名叫费崛,因为一头绿光,让宣汉很难忘记他,满朝又只有他一个。
绿光是种植天赋这个其实农民百姓身上都会有,只是没有费崛头上那么浓郁罢了。
金色是有经商之能,黑色是能工巧匠,血光是将领之才,白色是有治国才能的,他见过的罕见的还有紫光,准确来说是紫气,而紫气在这古代意味这什么,不言而喻。
魏国他只见过两人,一个是宣煜,另外一个准确来说是白光夹杂紫光,那是外逃的魏国丞相——李卯。
宣汉点头认可了费崛,并且补充道:“平粜、酌情蠲缓、赈济皆可施行,另外以工代赈法可方便田地无所出的灾民异地就食。”
平粜,便是丰年时,由官府平价收购的粮食,在荒年用平价出售积粟,这种方法,便是政府调控粮食价格的一个有力举措,在当今,还只有魏国政府会这样做。
此种方法在丰年之时以防“谷贱伤农”,在荒年又可以控制粮价被哄抬。
酌情蠲缓,便是根据实际情况,判断灾情的轻重再进行免征或缓征赋税。其实如果再延伸,便有“借贷”的意思在其中了。
还好这几年的收成还算好,他过去早做了准备,这几年在他的管理之下,三年都是丰年,在王城修了好几个粮仓,其他郡城也都是设置至少三个粮仓,小县也是保证两个粮仓……
因为征税少些,平民自己留下的粮食也多,官府的粮食却也不少,宣汉下令只取百分之一来酿酒,平民却也不管他们拿不拿粮食去酿酒了,倒是也节约了不少粮食。
以工代赈,这当然很有必要,按照今年漓水都清了这种情况,旱灾只会更严重,宣汉已经做好了赤地千里,田地无产的准备了。
旱灾可能最为严重的西北诸郡,就算再故土难离,也要为了保命异地讨生活。
而生民失业,最容易心变生乱,为祸,为盗,为贼,这些也是要提前预防的……
反正他现在手里有钱,粮食,还好已经有了这五年的经营。
当然,赈济的方法可实行的还有一法,先前也略有提及,那便是“借贷”,但是现今还不是时候,宣汉还准备留着搞别的事情。
“王上英明,可堪尧舜。”有人说道。
“王上盖以仁爱之天心,睿虑加恩,且为之计长久,计之深远,视民如子一片冰心。”有人当场就涕泗横流,感动得对宣汉赞道。
宣汉:……尧舜不敢当,一片冰心也不尽然。
面不改色,心中不慌,宣汉总要表示一下,顺便做做总结。
“这本来就是身为一国之君该做的事情,不及尧舜远矣。”
传令后,令诸郡及之下各县,宣传旱情,预防提早准备,赈灾确保高效有效,今岁愿百姓无恙,各方援助,以求魏国长治久安。
“另新设朝中宣官,有刑法之责,管地方政务之权,施钦差之能,各配十人护卫,亲身赴乡。”
“核明户口,分列贫户三等极、次、轻,待灾情勘明记录,可就轻重缓急赈济管理。”
图穷匕现,宣汉面上带着笑,眼里一转,将王座下站立的大臣一眼扫过,注意是那几个“聪明人”反应快点。
这时候就有人觉察出不对劲了,笏板举得高高的,一直站在前排,却话极为少的瞿御史罕见得,进言了。
“王上,此种职位,朝中不曾设,五国不曾听闻,百姓不知,边官亦未知,恐会认为施行无理,不遵不教也。”
宣汉看着这位御史,眼中透着深海一般的平静,缓缓道:“此官新设,还有一用,便是宣传,若生民何来认为无理,边官认为无理,便叫边官来说与本王,有何无理。”
魏王说道此处,似笑非笑,“本王也欲启用新人,御史之子瞿敏之也在本王选官之列,另有诸位太仆,御史之子皆在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