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皇宫,赵匡胤慢慢从激动中冷静下来,路上慢慢回想柴宗训所说的一切,这个小皇帝真是不一样,这种见多识广绝对不是7岁的小孩所应该拥有的啊,谁能知道这么多东西啊,说起来胸有成竹,好像就是自己手上的东西一样,信手拈来,拿孟旭和高仙芝比较,真是格局不一样啊,一个鱼肉乡里、一个威震西域,自己绝对不想做孟旭啊。
说到大辽铁骑的威胁、回想到打草谷的伤害、现在群雄割据的局面,还真是需要铁血男儿挺身而出啊。。。。。。
回到府上,赵匡胤又静坐了半天,思前想后,费煞思量,终于想到柴宗训所说的要读史书,于是叫来赵普,让赵普给他说说一些史书上的故事。
赵普看到赵匡胤回来之后闭门好久才叫他,然后就是说史书故事,按照赵匡胤的要求说了些自己知道的史书故事,有些自己还是闻所未闻的,暗道史书还是读少了。
赵普仔细听了赵匡胤转述今天发生的一切,细细品味柴宗训所说的话,想了很久。
“主公,如此看来,柴宗训是好高骛远之徒,不知军国大事艰难,好大喜功,必不能久,趁他信任主公,主公先蛰伏下来,继续扩大我们的实力,等他一朝败阵,我们取而代之即可,天下苦战乱久已,民心思安,正是我们安抚天下的时候。”
赵匡胤听了,陷入沉思,很困惑,“等我再想想,明天乃沐浴之日,我们再详谈。”挥挥手,赵普就告退了。
赵普回到自己房间,拿出心爱的论语,仔细研读起来,希望可以找到灵感,说服赵匡胤。
次日,赵匡胤与赵普促膝长谈,赵匡胤也说了自己的志向,十分仰慕天可汗李世民的丰功伟绩,赵普等赵匡胤说完,喝了一口茶水,慢慢地说起来:“我每次听见击败敌人的捷报,都深感痛快。但是如果战争没有停息,那军队将会非常疲劳而且战争耗费钱财巨大,实在无益。我认为主公可以统国,届时英名大振,传遍天下,即使远方的人不归服,自古圣王置之度外,不足介意。我考虑奸邪谄媚的人,蒙蔽主公的聪明睿智,以发动师出无名的战争获得荣誉来诱惑主公,这样会使国家陷入深不可测的境地。我遍读典籍,很知道些以往的事,我以为大发骁勇善战的雄兵,动辄使用百万军队,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又听说战争是件危险的事,难以保证一定获胜战争是凶器,最戒忌的是不测。关系很大,不能不三思。”
“我又听说上古圣人,心不固执,理贵变通。前人的书上有兵久生变的话,实在值得考虑,如果因为好大喜功而穷兵黩武,必定使我军久困,可能会导致错误的指挥谋划。”
“希望主公不能轻视敌人。我还有万全之策,愿献给主公。希望主公精心营造自己的基本盘,还要调制膳食,保养身体,机会一到就挺身而出,以正国本,然后可以提携那些贫民,使他们转为富庶。将来会看到边烽无事,大门不关,天下都归于仁德,不同风俗的地区,相继向慕归化,归顺朝廷,契丹又能单独怎么样呢?主公不为这样考虑,而相信奸邪谄媚之徒,以为契丹皇帝年少而国事繁多,所以追随无知小儿,诉诸武力,恰好迎合他的意思而发动战争。主公以祸为乐,求功心切,以为万全之策,我认为万万不可。希望主公审察虚实,追究妄谬,有机会就惩治奸臣误国之罪,停止超越盛唐的虚无缥缈幻想,这样不仅可以从困难中振兴国家,而且可因纳谏而成为圣人。我哪能为了安身保位而当面阿谀主公,岂能不进谏呢?”
“由此分析,柴宗训这样的想法必定会出问题的,他既然跟你说这些,说明了他想要信任你,主公就顺水推舟,顺势增强自己的实力,等他穷兵黩武引起兵乱,就可以取而代之,然后实施主公心中的抱负,岂不是更好?”
听了赵普的劝说,赵匡胤沉思起来,其实他并不完全赞同赵普的说法,仁德就能使野蛮人收到教化?不可能吧,武力才是最有效的手段吧?他实在是舍不得超越盛唐的想法,不过现在自己只是棋子,说话不算,自己坐庄才是最好的选择,好吧,想想孟旭其实不也挺好,呼风唤雨、在蜀国舍我其谁,哼。我先蛰伏以待,看看柴宗训的下场,黄口小儿!
柴宗训见过赵匡胤,该说的都说了,希望赵匡胤可以放弃谋夺江山的想法,全身心投入到建立超越盛唐的大周帝国里面,只是成功与否就看天意了。
跟赵匡胤谈过之后,柴宗训就找来王朴,告诉他与赵匡胤详谈的事情,“希望他可以同心协力做好朝廷的事,这样我们就可以省心些。”
“皇上仁慈,大周的万幸,不过还是要继续观察才行。”万书楼anshulu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