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曦扶着老爷子撒娇道:“爷爷可不老,要是不知道您实际年龄,一准猜您不到五十。您看咱们村的老爷子,谁有您身板儿硬实。”
陈老爷子被她逗笑:“就会哄我。”
三人说着话进了屋,就见杨芳华和陈旭正在争抢一个空着的面口袋,陈旭单脚跳着,杨芳华也不敢使力。陈晓、陈晨急的抓耳挠腮,也不知道该帮哪边好。
陈成栋奇道:“你们娘俩这是干啥呢。”
陈旭忙道:“爸,你跟爷爷快劝劝我妈,她要拿口粮去换白面。我都说我不吃白面了,她还非要去。”
杨芳华瞪了儿子一眼:“我这是心疼谁!还不是看你流了那么多血!”
四个孩子,哪个不是她身上掉下来的肉。她就想儿子爱吃白面,给孩子换几斤弄个鸡汤面,再蒸点儿馒头。这臭小子还不干。
陈旭见他妈说着说着眼圈儿又红了,忙道:“妈,我这伤真没啥事儿。三斤多大米才能换一斤白面,五斤就差不多是二十斤的大米。到时肯定是要从你和我爸口粮里往外省,你说我吃的能心安吗!”
杨芳华拍开他抓着面口袋的手:“我不说了再换点儿苞米茬子,那东西二斤多换一斤大米呢,反正饿不着我和你爸。”
陈旭闻言又去抢口袋:“那咱还不如一起吃大米了。”
沈城一带的乡村因为种植水稻所以家家都能吃上大米,小麦这一带却没有种植,所以面粉就相对稀缺,只有城里国营单位的才能按月供应二斤。
陈曦见状走过去对两人道:“我哥想吃面食其实挺简单,不用拿大米去换咱们也能吃上。”
两人闻言齐齐转头看陈曦,连陈成栋和陈老爷子也一脸稀奇的看她。
陈晨笑嘻嘻抱住陈曦的腰:“姐,我们学校看的动画片里有个聚宝盆,要啥有啥,你不是也有聚宝盆吧。”
陈曦揉揉他有些发黄的短发,笑道:“姐可没什么聚宝盆,不过姐会用大米做蒸米糕,还会用大米做米皮,比面条劲道也好吃。”
陈晨被她说的口水直冒,满眼都是崇拜的小星星。
杨芳华狐疑道:“大米还能做面条?做蒸糕?”
陈曦微微摇头:“是米皮不是面条,但是口感也很好。米皮我是听一陕西同学说的,大米蒸糕京城那边就有卖的,至于是哪里传过来的,我就不知道了。”
这时候改革开放不久,信息远不如后来的那么发达,很多地域特色的食物并没有普及开,何况拢山县还只是沈城周边一个小县城。
陈旭见他妈意动,忙一把扯过面口袋,对陈曦笑道:“听我妹子的,今天咱就吃那个大米蒸糕。鸡咱们今天先不杀了,让它再多活两天。”
家里母鸡才养两年,正是爱下蛋的时候,陈旭也舍不得。
陈曦笑笑:“行,不过现在咱们就得把大米泡上,等下午磨了,晚上就能吃大米蒸糕。”
今天是周末,陈晓和陈晨不用去上学、陈曦把米泡上后就回去睡回笼觉了,反而是两个小子一会儿就去泡米的铁皮水桶那里看看。
好不容易等到下午两点,陈曦说米泡好了,两个小的便自告奋勇要帮她推磨。
她们家灶房里就有个直径不足一尺的小磨盘,陈曦把多余的水分空出去后,便由着两个小的折腾了。
因为只泡了三斤多大米,他们磨的到是挺快。
陈曦将得到的细腻湿面粉用两个盆装好,多些的放在炕上等着发酵。少的则又加了些水在里面,和成比较稀的面糊。
杨芳华凑过来问道:“闺女,你这咋还弄出来两样呢?”
陈曦笑笑:“妈,一会儿你给我洗几个土豆,切成丝焯熟了,再切些白菜丝备用。我给你们先弄几个大米面的卷饼尝尝。”
陈晨立刻眼睛亮亮的凑过来问:“姐,卷饼是啥,好吃吗?”
陈曦刮刮小家伙的鼻子:“先不告诉你,一会儿姐弄好了你自己尝。”
杨芳华听女儿的吩咐去洗土豆,陈曦则把大锅烧热了,开始烙薄的大米饼。
陈曦见过两种大米薄饼,一种像是煎饼一样,却不是摊出来的,也与北方薄薄的春饼做法不一样。那软的不行的面团像是缠在烙饼师傅手上一样,一抖就能在锅里摊开个超薄的饼皮,剩余的面则又回到烙饼的师傅手里。当地人用那薄薄的饼皮卷菜,透亮的都能看到里面菜的颜色。
另一种略厚些,也是用来卷着菜吃的,却不似前一种那么有技术难度,陈曦自然就选了这后一种做法。
大安是以自己老家做的参考,当地主产高粱、水稻,不种小麦。问家里人也说那时候面粉贵吃的很少,不过百度还说有产小麦,但是大多数评论都说那边以前都以高粱水稻为主。
小时候吃过泡过的黏玉米粒磨面弄的粘豆包,非常细腻好吃,想想都馋。
不过听家里老人说,那时候虽然穷,但是北方也有很多不错的小吃,什么玻璃叶子小饼,面蛐蛐,打年糕,炸的各种小吃……就是一年到头都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弄。而且物产丰富的多是山区一带,平原些的地方主要就只能靠田地,吃的真没什么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