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说的原来是这事,包拯已写好了奏折,准备呈递,将楚州实情禀奏,不想皇知道这么快。”包拯绘声绘色的说。
而此刻,赵祯却早已怒火冲天。
包拯接着道:“皇想必知晓,楚州三年不雨,颗粒无收,饿殍满地,流民无数,百姓岌岌可危,故臣私自开仓放粮,解百姓于倒悬,何错之有?”
王延龄也帮着包拯说话:“皇,楚州大旱三年,颗粒无收,百姓罹难,朝廷早已知晓,包大人此举,顺天应人……”
“即便如此,可为何不申报朝廷?”盛怒下的赵祯对包拯“冠名堂皇”的话已听不进去,怒问。
“若是等申报朝廷批文,往返月余,楚州不知还有多少无辜百姓罹难,若是饥渴难耐,百姓揭竿而起,到时候只怕大宋百年基业不保。”
包拯绝非信口齿黄,自古民以食为天,百姓沦为反贼的事情可是多牛毛,陈胜吴广,黄巢,方腊等就是最好的例子,作为皇,也不会不知其中的严重性。
“这……”果然,一提到江山社稷,赵祯无言以对,他自诩明君,可不想大宋江山葬送在自己手里。
良久后,才道:“好,这件事就算说得过去,但梼杌乃朕亲封吏部侍郎,所犯何罪,你要私自缉拿,是谁给你的权利,你难道不知犯作乱,等同于造反,要诛灭九族。”
“皇,请听臣解释。”
“好,你说!若说不出个子丑演卯,朕势必要收回你的铡刀,将你押入大牢问罪。”
“是!若皇听完包拯之言,依旧要治包拯的罪,包拯无话可说。说起前任知州梼杌,此人罪大恶极!”
包拯脸色肃穆起来,掷地有声的道,“皇可知,楚州三年大旱,百姓流离失所,正是此人之故。”
“包拯,休得强词夺理,天道抗旱乃自然之数,桃杌在任三年,深得民心,赈灾期间,更是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才使楚州免于动乱。因其德政清明,太师方才举荐为吏部侍郎,你怎地将干旱归咎其身,分明你推卸罪责。”
“皇,请听臣把话说完,皇可曾听所过窦娥冤?”
“窦娥冤?”赵祯没好气道,“这些芝麻绿豆的小事,朕如何会知晓?”
王延龄抢先道:“包大人,皇面前,你就不要卖关子了,这窦娥冤是怎么一回事,能和梼杌有何关系?”
“回皇,相爷,窦娥乃三年前楚州城内一个少年寡妇,因梼杌贪污受贿而冤死,临死前窦娥发下三道愿:一是血溅白练,血不落地;二是六月飞雪,掩盖尸首;第三是要楚州大旱三年,以示天道不公。”
赵祯又怒又好笑,“包拯,你身为朝廷重臣,饱读诗书,怎可相信这些冥冥之说,难道你想告诉朕,楚州的大旱是因为窦娥的阴魂所致?”
“不错。”包拯笃定道,“前几日皇宫也曾有冤鬼哭泣,皇也曾见了,而楚州大旱,正是窦娥的冤魂感动苍,是以三道誓愿一一验证。”
王延龄此时才插了口,道:“不错皇,虽然‘血溅白练’老臣不知,可楚州三年前,的确在六月伏天降下三尺大雪,其后便再没下过雨,皆是窦娥的诅咒。包大人昼断阳夜断阴,怎敢诓骗皇。”
“好,好,就算确有其事,那梼杌和窦娥冤又有何关系,你要到府邸拘捕他,难道不知这是犯作乱?”赵祯怒气也消减了不少。
包拯回道:“皇,窦娥冤一案,前任楚州知州梼杌乃是罪魁祸首,证据确凿,臣才不等禀明皇,先自拘捕,以防不测。且梼杌到公堂也已承认贪污受贿,错判窦娥。楚州三年不雨,数十万百姓遭难,皆是他之罪也。”
王延龄也故作惊讶,“如此说来,那梼杌的确罪不容诛。皇,老臣听陈琳说,包大人平反了窦娥冤,楚州昨日便下了一场大雨,百姓们都知道这是窦娥沉冤得雪之故。”
“什么,楚州下雨了?”听到消息,赵祯本来怒气的脸,终于露出了一丝激动的笑容。
“当然,皇要是不信的话,可以当面问陈公公便知晓了。”
“亚父。”赵祯当即将门外的陈琳叫了进来,“楚州昨日下雨,可有其事?”
陈琳回道:“是的皇,奴婢刚进入楚州城,便下了一场大雨,还把奴婢给淋湿了呢!只听百姓说,这些都是窦娥沉冤得雪,解了诅咒。看来,包大人铡梼杌,乃是顺天应人之举,乃是大大的功德。”
赵祯的神色变得复杂起来。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送两朵鲜花。欢迎留言评论。)
端午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活动时间:6月25日到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