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么忙碌了四天,终于迎来了1942年。
来到仰光市,换上便装的李慕华和张德旺蹬着自行车一路朝港口方向走。
李慕华看到即便是在新年,街上来往的人也非常稀少,鬼子肆无忌惮的轰炸,让不少人对英军早已不抱什么希望。
加之战事临近,出城投奔他处的人并不在少数。
曾经一度因运输通道而繁华的仰光市,在鬼子一场轰炸后,变得四处凋敝,脏乱充斥着整个城市。
在街上摆着零散摊点的商贩,也是无精打采地坐在地上,连呦呵声都没有。
张德旺一路问了不少人,带着李慕华在小巷里七拐八拐后终于才找到了纸上记录的地方。
这是一处不大的临街商铺。
门匾上用写余氏诊所,下面是缅文。
自行车的铃声惊动了商铺主人,一袭简朴灰色长衫的身影出现在了诊所门口。
在看到余修竹的第一眼,李慕华差点以为是诊所的帮工,年轻得不像话,差不多也就是二十岁左右。
相貌儒雅,戴着眼镜,不认识的人第一眼见到,肯定会以为他是个教书先生。
在来之前李慕华就有所了解,余修竹自从父辈从江西老家来到仰光就定居在了这里,一直以行医为生,得知祖国遭受日寇欺凌时,慷慨解囊,光是药品就捐赠了不少。
在见到两名陌生人后,余修竹先是一愣,然后迅速将手伸向了李慕华。
“相信这位就是李先生,久仰大名!”
余修竹使劲握着李慕华的手,李慕华差点一时没反应过来,惊讶地转头看去,而张德旺只是轻轻摇了摇头,示意他们之前可没见过面。
“不知余先生怎么知道是我的?”李慕华有些好奇。
“啊你看我,光顾着高兴,来,来,里面说!”余修竹连忙招呼李慕华他们进了诊所。
余修竹的诊所非常简单,柜台的后面摆放着中药柜,旁边有个挂白布的房间。
在他们进来后,余修竹连忙将木门关住,在上了二楼后,还探出脑袋在窗外看了看,这才关上窗户。
“怎么了?是不是有什么情况?”
张德旺立刻变得警觉起来。
“嗯,前两天有几个黑西装的人时常在诊所周围晃荡,我就猜到你们这两天可能会来!”余修竹示意他们坐下。
边提着暖壶倒水,余修竹还不时打量着李慕华,不由得赞叹:
“李先生看着年纪也不大,却是实实在在的英雄!前几天在天上打的鬼子屁滚尿流,我们不少华侨看的那是热血沸腾,纷纷叫好!”
“我们可是一眼就认出了那是你,这里谁都知道,航空军营里有个咱们华人的年轻好汉!”
“余先生客气了,跟你们所做的相比,不值一提!”
李慕华连连摆手,“你们生活这么不容易,还要费尽心思去支援祖国,才令人钦佩!”
在简单的寒暄后,余修竹立刻变得严肃起来,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
“你的情况我已经了解,现在就想知道你的想法,是我找人安排你去,还是说你打算继续留在这里打鬼子?”
“要是回去,我们需要绕道,只不过需要委屈你一阵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