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的重要性朱安十分明白,而且性价比十分高,就目前大明的状况,十万两足够李在钦大展拳脚。
但为了让李在钦的工作更好进行,朱安吩咐内侍将工部尚书刘遵宪喊来。
得到传令的刘遵宪一路小跑,忙不迭的撞进乾清宫,神态慌张:“臣参见陛下。”
按理说,作为大明的顶级大佬之一,刘遵宪不至于如此失态,但谁叫前段时间朱安给了严厉的警告呢。
事情是这样的,朱安某一天突发奇想,估摸着按照历史记载明末的火器制造技术已经有突破性进展了,为何军队装备的仍旧是落后的三眼铳呢?
而即便是三眼铳,质量问题依旧堪忧,更别说鲁密铳等其他火器了。
为此,他暗中安排人调查,得到了答案。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大明军器局和火药局的贪污问题的确很严重,但这种严重不是金额特别巨大的问题,而是贪污范围广,牵涉的人员多。
你想,整个明朝一年的税赋才多少钱?其中大部分要用作辽东和西北地区的军费,能用作装备制造的本就不多,这还要均摊到铠甲、马匹、刀剑等其他装备上。
所以,贪污的数量不是关键,而是形成了人人都贪的风气。
其次,在主事贪污的情况下,下层工匠的待遇是越来越差,可能这也和整个大明的环境有关。
再则粮价高涨,生活成本越来越高,工匠们原先的薪水已经捉襟见肘,其次是就业环境严峻,主事们有压榨工匠的底气。
最后说到底还是军队的需求问题,由于火器的安全性的确不可靠,士兵们并不热衷于使用火器。
且火器的使用也是要勤于训练,并不是拿着枪就能射,现在火器射程、射速相较于弓箭并没有多大优势,要想形成压制性就必须严苛训练方阵,而明末的军队大多难以做到,毕竟不是所有军队都是戚家军。
当然还有各总兵之间的勾心斗角,毕竟明末的总兵实质上等于军阀,他们可不会管什么火器不火器,质量如何,什么装备能拿到手才是自己的。
总结就是火器在明末没有得到重视、得到重视却不知如何重视,知道如何重视但执行人的不重视,执行人重视起来但环境不允许他们重视了。
“平身吧!军器局和火药局的工作安排的如何?”朱安板着脸,沉声道。
刘遵宪垂着脑袋,冷汗直流:“回陛下,已安排好了。”
朱安冷声道:“好,过几日朕会让王擒虎接管,你准备一番吧!朕告诉你,心里也不要有怨气,堂堂工部腐败无能到如此地步,你敢说你刘遵宪没有责任!”
刘遵宪哪敢辩解,忙垂首道:“臣不敢。”
朱安调查过刘遵宪,这家伙任上兢兢业业,未有违规之举,算得上是朝廷上的老好人,崇祯也一直器重他。
下面官员腐败,虽说头头责任重大,但国情如此,真要全部杀完谁给他办事?
不过那几位主事肯定跑不了,杀鸡儆猴还是要的。
见刘遵宪态度不错,朱安继续道:“朕也不管你心里怎么想,这次朕传你来却不是为了军器局的事情。”
又望着李在钦道:“你旁边这位是李在钦,他要替朕办件差使,需要你协助他。”
李在钦平静的打着招呼:“见过刘大人。”
刘遵宪歪着头打量着身旁腰杆挺得比之的中年男子,礼貌的回道:“李大人有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