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风俗,手端遗像的应当是逝者的长子或长孙、亦即应当由王积利与陈华秀的大儿子来端,若长子长孙不在场也可由其他的儿子或者女儿代替。可吴玉秀在陈华秀还没咽气之前多次建议陈华秀将陈涌金收为义子,陈华秀没有同意,说姑母比义母更亲,姑母本身可以当做侄子的母亲。吴玉秀哽咽道:除了我这个没有用的母亲,您就是阿金唯一的亲人。大姐您若果有个三长两短的,阿金这个从小事去福清的苦命孩子还能依靠谁呢?陈华秀流泪说道,阿金这孩子聪明懂事,从小勤劳,是弟弟给我留下的唯一亲骨肉,我不帮他还帮谁?阿秀你放心好了,我会让所有人都知道阿金对我有多重要,我死后上山,就让阿金为我端遗像。
让儿子充当陈华秀大儿子的角色是吴玉秀这么些天在医院衣不解带伺候王太太的重要收获,奠定了陈涌金在王氏和陈氏两家合体家族中的特殊地位。。
王积利尽管是华裔,因祖上几代均出生在日本,早已不记得中国国内的丧葬风俗;而王积利与陈华秀的大儿子在美国生活和工作多年,小儿子在日本长大后周游列国,兄弟俩对送葬出殡只当做一种寄托哀思的形式,并不在乎谁端他们母亲的遗像,何况端遗像的人必须披麻戴孝戴重孝在身,兄弟俩谁也不习惯,有这么一个表兄弟承担这项任务,这样挺好。
追悼会之后陈华秀女士的出殡完全依照中国浙江沿海一代的丧葬风俗进行。
吴玉秀作为陈氏家族中的资深成员,她权威性地发令、调度。在她的安排下,陈涌金是送葬队伍的第一人,王积利紧随其后、接着依次是Charlie Wang和王山正雄兄弟俩,然后是装有陈华秀遗体的棺木被八个脚夫抬着跟在他们身后。
最苦、最无奈又最尴尬的是Charlie Wang的洋媳妇,按照风俗规矩,媳妇必须为死去的婆母戴重孝,头上尖顶孝帽、身披粗麻布白衫、脚穿一双芒鞋,还得手扶棺材啼哭哀嚎,装出十分悲伤的样子。这都是吴玉秀要求她这么做的,而且吴玉秀本人除了在送葬队伍前后张罗,一得空闲便扒在棺材上痛哭流涕。
总部来的两位高管,其中一位是王董和王太太的亲家公,他们紧跟在跟在棺材后面。
小渔村的村民当然都明白:按本地风俗,陈涌金只是死者的侄子他没有端遗像的资格,村民们也懂得吴玉秀之所以这么安排无非就是让她儿子顶替陈华秀的子女来继承陈华秀留下的遗产,如果真做得到这一点,这对小渔村的人来说也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村民们都希望“肥水不外流”,村子里有一定年纪的人看着陈涌金光屁股长大,陈涌金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人,只要他能在王氏和陈氏家族里面吃得开,即使陈华秀不在世了,村里的人今后还有机会享受到捐赠和馈送,所以小渔村的人无论男女老少个个装聋作哑,装得不谙世事,任凭吴玉秀母子任性表演。
出殡队伍浩浩荡荡,队伍的最前面两个十多岁的孩子共同扛了一面大锣,一边走一边敲,鸣锣开道:接下来是并排两个胳膊上各挎着一个发篮子的成年人,其中的一只篮子里面装满了鞭炮,能够满足边走边放,另一只装的是纸钱,也足够铺天盖地的撒一路。再后面,是一群身着袈裟的和尚和披着道袍的道士,再接下来,就是一帮吹鼓手,沿途不停地吹奏哀乐。
陈涌金怀里端着称呼秀的遗像走在乐队后面二、三米远,他的后面紧跟着由八位“八仙”抬着的陈华秀的棺材。棺材的前面和左右都是陈华秀的直系亲属,排在棺材后面的是有组织和自发的送葬队伍。送葬队伍的前列是陈氏家族的亲属,然后是小渔村中的远房亲戚,接着是电子工厂里的管理人员,队伍的最后面是电子厂的普通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