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单打一步枪之后,刘璎又设计了转轮步枪,其结构原理类似于现代里的左轮手枪,可以装六发子弹,转动轮子就可以连续射击,这就极大地增强了火力。
按说单打一步枪,在此时已经很先进了,没必要再搞更好的。
别人不知道,其实这是因为刘璎有个计划,他想派出舰队去南美,获取那里优良的植物品种,当前最急迫的是橡胶,以解决工业产品的需要。此外还有玉米,它可以在山地种植,对土壤气候适应性强,可以解决大陆缺粮的问题。南美还有很多优良的农作物,比如红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辣椒等等的。这些农作物对于民生都非常有价值。
可是去南美有几万里的航程,沿途会遇到很多不同状态下的部落人群,会给旅途造成很多凶险。比如第一个完成环球航行的麦哲伦不就死在海岛上的土人手里吗?回到西班牙时,他的船队只剩下了一条船,二十几个人,大部分都死掉了。
他们遇到的人群都是很原始落后的,但是,原始的武器同样有威力。麦哲伦的手里可是有当时最先进的火铳,他们面对原始的标枪弓箭不是一样会造成伤亡吗?
所以为了保证派出去的人能回来,那就要装备绝对优势的武器,这才是刘璎研制转轮步枪的原因。
如果能够成功造出转轮步枪,这样的武器不需要多,有几支就能解决大问题。
新的样枪已经给刘璎送过来了,想必他们已经做过初步的实验,打响应该没问题了。
刘璎拿着这支抢端详。
这支枪的长度比单打一略短,有三尺多长1。1米,装上刺刀后有四尺多长。但是它的重量比单打一更重一些,有八斤多,这是因为它的机构复杂,钢铁材料用的多。
总体上它就是一支步枪的样子,特别之处在于它的弹仓是个转轮。转轮可以整体甩出来,以便于装子弹。还可以更换转轮,把另一个已经装好子弹的备用转轮装上去,以减少装子弹的时间。复位后每次扣动扳机可以打出一发子弹,用类似拉枪栓的动作旋转一个角度,另一发子弹转过来,就可以再次击发了。
说“类似拉枪栓”,它不是拉枪栓,它的动作是这样的:
它的枪管上有个套筒,握着套筒的手向后拉动套筒就实现了拉枪栓的效果,一次拉动完成两个动作:第一是让轮式弹仓旋转一个角度,让另一发子弹上膛。第二是压缩撞针弹簧,做好击发准备。所以拉动一次套管,就再一次进入了射击状态。
士兵正常持枪动作就是两只手一前一后,前面的手握位置刚好是套筒的位置。因此,拉套筒的动作就比换手位拉枪栓更简洁,当然速度也就更快。
子弹是铜壳的,与单打一通用,口径相同。
使用铜材料制作弹壳是因为铜的伸延性好,容易加工。这也带来一个问题,此时的金属材料还没那么丰富,没有那么多的铜材料可以消耗,同时生产水平低,于是成本就高,10发子弹的成本就有1两银子。因此,无论是单打一还是转轮步枪,其数量都不能多,多了的话子弹都供应不上,也用不起。
这一次打靶最主要的是看射击的速度,因为它的射击原理与单打一相同,因此它们的射程和准确度应该差不多。之所以要转轮步枪的目的就是需要快速射击,以增加火力的强度。使用的环境主要考虑短兵相接,要出手快,火力猛,快速压制敌人,类似于现代冲锋枪和机枪的作用。
选一名士兵做实验射手,实弹测试的时候采用站立姿势,双手握枪,尽量快速射击。靶子距离五十米,士兵举枪瞄准射击,然后双手一抖,拉动套筒换子弹,再继续瞄准射击,动作连贯,看着也是有训练的,肯定已经演练多次了。
射击速度的结果已经非常快了,算下来每10秒可以打出三发子弹。这个速度当然没有计算装弹的时间,六发打完再装弹,一般的战斗连续六发是足够的。如果使用备用转轮则可以连续打出12发子弹。
刘璎对这个射击速度还算满意。单打一的射速是每10秒打出一发子弹,那么转轮步枪就快出了三倍。
对它的准确度要求不高,50米的靶子基本上不脱靶就算合格。
为转轮步枪还特意设计了一种散弹,就是弹头打出去后可以分解成三个弹丸,以增加命中率,这就进一步增加的近战的火力。但是一个弹丸变成三个,弹丸的分量就减小了,其冲击力杀伤力必然减弱。
看完实弹射击后,刘璎指出一些毛病,同时指示:这样的实弹射击还要进行多次,以发现不足之处,给予改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