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松看许蒙一脸平静,也就没再纠缠这个问题,转而问道:“搁哪里养?”
三老太爷咂摸着嘴道:“本来我想着在祠堂后院养,不过你十二叔那人太急功近利了。让他知道了,保不准做出什么事儿来。”
许氏是在前朝宣宗年间搬迁至此地,繁衍生息已有八代人,虽说没出过什么大人物,却也算是耕读传家之族,所以祠堂建的不错。
祠堂在村正当中,占地约四、五进院落的面积,如今只建了两进,格局与三老太爷家差不多。头进院子的上房里,堂屋放着供桌,套间和耳房放置牌位,两间东厢房充当了族学。
三老太爷想在祠堂养殖蚯蚓,一是不想叫村里人说自己藏私,二也是怕技术外泄。祠堂重地,轻易不让人出入的,至少比家里保险。可许盐的话让三老太爷新生不安。
他与许盐打了一辈子交道,很清楚他这人脾性,比许蒙见识过那种干大事儿的人还叫人无语。可族中的事情又不是哪一房的一言堂,而且许盐那房的人还不少,他自己读书识字在镇上和县里都能说上话,所以也是绕不开他的。
许蒙对村里人的脾性不太了解,至少肯定是没有三老太爷了解,就没插话,等他思忖好,拿定主意。
良久,三老太爷才道:“想来想去,还是在祠堂养。再就是除了咱们这一房,我看良才不错,再叫其他房一房出一个人来。这样不至于咱都趴在上面。”
许松道:“你不是说了十二叔怕要拿这个做文章?您不怕他出幺蛾子了?”
三老太爷呸了一声道:“干啥没一哈,挑拨离间他最行。让你仲伯操心去。”
事情就这么定了,吃罢晚饭,许蒙被许松送回家,路上碰到了邻居豆花婶。她道:“我的娃,你今个去哪了?村里一群赖孩子去你家弄得鸡飞狗跳的,我骂走了几波了。你这是跟人打架了?”
许蒙忙摇头道:“没啊。我今天去我五爷家了。”
豆花婶纳闷道:“那就奇怪了。”随之又催促许蒙道,“别聊了,赶紧回家看看去。我去南边地里喊孩子他爷回来吃饭。”
许蒙应着话,看许松一眼,心中隐约明白,大概谁知道了养鸡的事儿,去他家看蚯蚓去了。
好在他一早把蚯蚓养在荆条编的筐中,放在屋子里,除非破门而入,不然根本看不到。另一桩值得庆幸的事儿就是,村里人少,族老们管得严真正的偷鸡摸狗之辈也没有。
两人回去一看,果真鸡还是那么多,连下的蛋也没少一个。许蒙便知道是有人来打探养蚯蚓的情况了。
许蒙到底内里是个成人灵魂,只对着被翻得乱七八糟的院子跺脚,嚷道:“别让我知道是谁干的,我打不死他。”
却没撒泼打滚在地上哭,而是让许松把他养的一筐蚯蚓弄到三老太爷家中去。
蚯蚓弄过去后,三老太爷听得这么个情况,当即就去找找了族长许仲说了他的打算。临走之际,他才说了许蒙家的遭遇,暗搓搓地表达了对某些人的担心。
许仲安抚了三老太爷几句,送他出门后,却让曾孙许平盯着村口,注意着十二太爷的动静。
翌日上午,许仲再次召集许盐等人,把三老太爷的想法说了之后,确定了各房负责养殖蚯蚓的人后,便开始有序开展接下来的工作了。
蚯蚓养殖放在了祠堂第二进院子西厢房靠南的那间,靠北的那间暂时用来养收上来的母鸡。因为祠堂不宜动工,就没在房间里挖坑,而是采用许蒙的办法——用荆条筐来养殖,透气透水,倒也不错。
阖族上下,同心协力,费了一天半的功夫,就把蚯蚓养殖这一块儿全搞定了。
筐是从各家各户中搜罗来的;腐土有从树林里挖的,有各家各户奉献的;蚯蚓除了许蒙提供的那些,再就是孩子们疯跑着挖来的;总之,除了过道,屋子里塞得满满的,共计三十三个养殖蚯蚓的荆条筐。这才摆了一层,依着许蒙的计划,上面至少还要在放一层荆条筐。
搞定这一切的那天下午,良才叔不无担忧地问许蒙道:“羊娃子,我知道你鸡养得好,可你这法子才多久,真行吗?这么大阵仗,万一不成可咋整?”
许蒙经常与他打交道,知道他人心眼好,耐心同他说道:“你看我那一筐地龙,你知道养多久吗?”
良才叔道:“不是说去年冬天就养了吗?”
许蒙伸出两个手指头道:“三个月。原来就压住筐地那么多,两个月就满满一筐,还不包括喂鸡的。去年冬天我养着玩,当时没想着养鸡啊。是看你养鸡,听货担张说鸡蛋好卖,我才想着养的。”
良才叔道:“你咋恁能,别人说个鸡蛋好卖,你就想养鸡,还养着用地龙养。不过,你这才养三个月,咋知道恁多?”
这还叫多?
许蒙心想,我根本没跟发挥好不好?
蚯蚓这家伙全身是宝,它可以喂鸡鸭鹅,也可以晒干入药,粪堆能当肥料。不过,他会慢慢让大家知道并了解蚯蚓的好的。
这些许蒙自然不能说,神神秘秘地与良才咬耳朵,忽悠他道:“我是看鸡爱吃,就想着养多点,天天看,慢慢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