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反其道而行
回到驿馆,已到了吃午饭的时候,所幸驿馆里就有。
主仆六人,正好可以坐一桌。
王禅并不讲究这些礼义,而且自己年少,万事还得靠下人来帮衬着,所以王禅也懂善待下人。
“赵爷爷,你你帮我特色一份特别的礼物,今日再为我送一份拜贴给吴国太宰伯否,就说我今夜来访。”
赵伯一听,却也不明其意。
他还以为王禅会先去拜访伍子胥,毕竟他现在有伍府的门牌。
只要通过化蝶姑娘,他就可以亲近伍子胥,表现自己的才能,让伍子胥高看,以至于推荐给吴王阖闾。
却不想他并非如此,而是先去拜访与今天闹了矛盾的伯府。
“不知小公子需要一份什么样的礼物,才算得上特别。”
“伯否此人身为吴国大夫,听闻其祖上也是楚国大夫,其父也是楚王左尹,只是后来被令尹囊瓦所杀,而且诛连全族,只余他逃脱,到了吴地。
因伍子胥引见,得以受吴王重用。
说起来他与伍子胥也是楚国同乡,只是听闻好大喜功,刚愎自用,到是和我之意。
可此人能得吴王信任,身居高位,必然有其过人之处,非传闻如此不堪,此人之能我看不下伍大夫,该是各有所长罢了。
刚才我又听化蝶姑娘说两家不相来往,我看这其中必然有可用之隙。
当年吴入楚都,也就是因为伍子胥与伯否之意,可近年来却听说两人政见不和,或许只是避人耳目,亦或是真的一山难容二虎。
如此微妙不解的情势之下,我自然选择先入伯府。
赵伯你也该对此人有所了解,正所谓投其所好,而不随众,自然能引他注意。
我虽与伯焉今日有隙,但这恰恰也是我之机会。”
王禅说完,看着赵伯。
“小公子,那拜帖又何书写呢?”
王禅略作思索道:“伐楚不若攻越,正名不如践行,楚有良臣,其盛也悲,楚无良臣,其亡也悲,大周鬼谷王禅入吴求见。”
王禅说完也是十分得意,在这片刻之间就拟好拜帖之词。
赵伯一听,却也稍做思考。
伐楚不若攻越,是王禅引人入胜,惊人之语,意在引起伯焉的注意。若不然伯焉堂堂太宰可能连拜帖都不会读完,更不会轻易接见一个不知名的少年。
正名不如践行,这正好入了伯焉之意。
当年攻入楚都,伍子胥脾气暴噪,掘坟鞭尸,实属不智之举。
身为楚人,曾拱手跪拜之君,纵有深仇,也不亦掘其坟鞭其尸,纵然是吴王也不会如此做,而伍子胥只是人臣,却依然是楚人。
相对来说伯否却聪明得多,他攻入楚都,算是报他杀父之仇,却也不想让楚人唾骂,所以这才写正名不如践行,若他礼遇王禅,也同当年伍子胥推荐他一样,可以为他赢得好名声,这就是践行,总比空口为自己辩解强。
楚有良臣,其盛也悲,楚国当年盛极一时,之所以盛,是因有良臣。可楚王却不知重用良臣,至良臣远逃,所以悲,也就是王禅深体伯否的无奈,并不像其它人一样,对背叛之人痛恨。
楚无良臣,其亡也悲,说是的因为良臣远走它国,国家将会灭亡。那么这些远走的良臣反而会成为无根的浮萍,不能为故国效命,却只能看着故国灭亡,所以悲在其中。
这四句正好把握住一个逃亡,又自负的良臣心理,而伯否就是如此一个自比良臣这人,想来能让伯否心有感触。
最后王禅并非直言楚国灵童,而是大周鬼谷王禅。
如此写是表明并非以楚人身份求见,而是心怀天下,让伯否放下成见,也不必避嫌。
列国依然为大周列国,所以伯否若接见王禅,自能让人知道他胸有千壑的太宰风范,若不接见,反而会让人耻笑。
如此一来,先有惊人之语,中有体贴之意,最后又有博名之机,伯否自然乐于一见王禅了。
“老身明白,这就去办,若小公子有还有其它事务,还请一道指示。”
赵伯也是十分客气,给足王禅公子之礼遇。
虽然他在赵府也是老人一个,但现在如此礼遇,其实也是做给其它四人看的。
而且出门在外维护主家威势,是一个下人的基本礼仪。
“你吃过饭就去办吧,我看下午,我就去趟绣花村,了解一下这民风民俗,想当年吴国始祖太伯初到吴地,不计权贵之尊,也与这一土乡民打成一片,我也十分有兴趣。”
“阿大,阿二,你两就随小公子去城东看看,时刻保护好小公子。”
赵伯一听,立时安排赵阿大与赵阿二。
两人同时起身,向王禅一揖道:“一切听小公子安排。”
“吃饭吃饭,可别闲着。”
王禅此时也是饿了,可看着大家都未动筷,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