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娘,宫女又怎样?九月也是宫女,我视为亲人,视为订……”后面的李伸未说出来,因为一说出来,弄不好李林甫就会针对九月家人了。
对比一下以前的庶人府,这种变化不亚于起死回生。
世间最难的不是创业,而是起死回生。
包括王朝也是,房玄龄说,创业难。魏征说,守成难。
李世民拍板,两者都难,然创业之难,已往矣,守成之难,当与诸公慎之。
两者都困难,但不是最难的。
最难的是挽救一个完全腐败、临近死亡的王朝。
刘秀的那不算,名义上还是汉朝,实际属于另起灶炉。
人亦如此,想练出一具好的身体不容易,想保持这个好身体更不容易,但最难的是将病入膏荒的病人治好,并且还要让他重新拥有一具健康的身体。
一样的道理。
日子才刚刚过好呢,以前几家人甚至还不如一名普通的宫女,怎么就瞧不起宫女了。
李伸不悦,王二大娘不敢说话。
但李伸也及时闭上了嘴巴。
看不起就看不起吧,王氏渐渐不行了,难得的有家人进来探望,自己何必说些扫兴的话。
于是他自觉地离开了。
外界,杨国忠正在筹备三司,得将这三个部门搭起来,才能由上往下地实施。
但外面大事不消停。
先是哥舒翰攻下了石堡城。
据说此役唐军死伤数万,只拿下数百吐蕃士兵。
这种说法太夸张了,此役不仅是攻打石堡城,同时还围绕着石堡城一带,展开了许多场的攻防战,围点打援战。原因不用多说了,石堡城地理位置确实很重要,吐蕃也不会默视唐军攻打石堡城不管不顾,唐军来了,如同皇甫惟明那次,必然会派许多军队来相救。
因此唐军伤亡惨重,吐蕃军队石堡城内只有几百人,不过石堡城外的军队伤亡也不轻。
李伸对此役的看法很公平,不值!不值的原因与石堡城、吐蕃军队无关,而是安史之乱。
没有安史之乱发生,此役说不值也不值,即便将石堡城拿下来,能不能拿下整个青海?说值也值,将这个门户拿下来,唐军可以扬长西进。
但因为此役,等于将许多精锐的将士平白无辜的牺牲在石堡城下,导致安史之乱来了,青海抽不出更多的精锐军队。
而且李伸对哥舒翰的评价也比较低。
别看这个人拿下石堡城,那是用无数条将士的性命堆下来的。
实际哥舒翰的军事水平很一般,偏偏此人拿下石堡城后,持功狂傲,连安禄山也瞧不起。
但结果呢。
拿下石堡城,哥舒翰不知天高地厚,于赤岭西边开屯田,又用两千名谪卒守戍青海湖龙驹岛。
今年年末,青海湖冬冰合,吐蕃大集军队,岭西屯田的和龙驹岛的戍卒尽没。
但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未来的桃林之役,不管怎么说,朝廷发给了哥舒翰二十万大军,但被崔乾佑一万几千名叛军打得落荒而逃。
哥舒翰本人也被抓住了,抓了就抓了,偏偏这个人贪生怕死,还投降了。不但投降了,还替安禄山招降李光弼、来瑱、鲁灵……
这是第一件大事。
第二件大事是李林甫和王鉷发动的。
唐朝府兵置折冲府。
朝廷必须颁发敕书、木契和铜鱼,经都督府和郡府检验,才能调发府兵。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军队得有多重要啊,难道不应当谨慎吗?
李隆基真的比李世民差远了。
府兵制度渐渐败坏,张说募宿卫,说募呢,实际是半募半征,家庭好的摊上了,立即花钱雇人顶替,所以将领对这些宿卫视同奴隶部曲,长安城中的百姓也鄙视之。
即便这样,还是未能募足,只好从各城市募来大批商贩走卒或刁滑之辈充数。
派往边境戍边的府兵,多被边将(是府兵,不是自己手下的亲信)当苦力使唤,往死里用,死了后,还能吞掉他们的财产,或者继续用他们的名额冒领衣资赏赐。
现在更惨,明明惨死在前线,王鉷还逼着他们的家人补税。
于是国内几乎所有人以兵伍为耻,当了兵,那怕父母兄弟都看不起。
李林甫停止了折冲府的铜鱼和敕书,自此,府兵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李林甫又说天下太平已久,国内军队可以渐渐裁减,也禁止百姓携带兵器。
如果不是安史之乱,此策确实不大好说,毕竟府兵确实名存实亡了,至少能减少许多不必要的支出。
但有了安史之乱,一切不同。
如折冲府还在,到了生死存亡之时,就能在叛军的后方及时地组织起一些武装力量。
特别是禁止百姓携带武器,于是整个北方老百姓在叛军面前,化成了软弱无力的羔羊,想怎么杀就怎么杀。
李伸得知后有些纳闷,难道李林甫真的一点也不怀疑?
或者他破罐子破摔,巴不得他死后安禄山早点反叛,于是进一步替安禄山反叛扫除障碍?
不过李林甫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
这时吉温还没有倒向安禄山,他与杨国忠联起手,发掘萧炅和宋浑二人的贪污罪,这两人虽是李林甫的亲信,无才又无德,贪起来还不要命。关键吉温之前和他们是“同党”,对他们底细一清二楚,一二三,两人就被杨吉拿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