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者大迦叶是佛门重量级人物,虽然在座次上位居某些大比丘之后,但是他的威望实际上仅次于五比丘中的憍陈如。
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观察大迦叶与天帝释得度的机缘已经成熟,便向东方鞞陀提山游化,途中住在王舍城与萩林村之间的多子塔寺。
大迦叶是王舍城内大富豪迦毗罗婆罗门之子,原名比波罗耶檀那,意为意欲施。据他自称:“我出家以来不知有其他大师,唯有如来是我大师。我未出家时常念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深知在家荒于事务烦恼多,想清修很不容易,只有出家空闲能修梵行!”于是挑选家中的坏衣裳,最差的一件还值百千金,亲手作成僧人的大褂,夫妻二人相继出家寻师访道。在多子塔下,大迦叶与佛一见倾心,心想此人就是我要找的大师!于是绕佛三匝,胡跪合掌,拜佛为师。
佛知道他心中所想,就说:“正是如此,迦叶,我是你的大师,你是我弟子。如果以你这样真诚清净的心,去恭敬那种不知不见灭苦之道,却说已知已见,实非阿罗汉自称阿罗汉,非等正觉自称等正觉者,他的身体就会自然碎成七分!我是已知已见者,所以我说我是真正的阿罗汉和大彻大悟者。
我为弟子说因缘法,是言之有物、言之有据的,是以三明六通的神圣智力为后盾的。因此,你想闻法受益,应该这样学习思考我的教义,我当正观五阴以及六触的起因与生灭,使之永不复生,以正念乐住于四念处、七觉分,亲证八解脱,常修身念处不曾断绝,与大师及大德梵行者相比,要总是觉得自愧不如,以消除不知惭愧的傲慢心理,你应当这样来学习。”
身念处范围很广,此身的行住坐卧,穿衣吃饭,对治恶念,观出入息,成就四禅,观光修光明心,如实观身相,譬如坐即观坐、卧即观卧,以及如实观身不净,观身六界,观墓地尸体变化的各种现象,如青瘀想、胖胀想、脓血想、被动物吞噬想、白骨想、无常想等等,都要如实观察,从而成就戒定慧解脱。
八解脱是修行慧观禅的八步功法,也叫八解脱门、八证法等等,一是内有色想观外色,慧观色身无常非我,与外边的死尸一样污秽不净,无一可贪,以不净观消除对于五阴的染着心二是内无色想观外色,慧观自身死后抬去火化,一切灰烬被大风扫荡一空,最后身火皆无干干净净,以清净观消除不净观的染着三是净解脱,慧观一切清净色相,譬如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以及三禅的纯乐无苦等等,也是无常非我的,净且不贪,何况不净,消除对于清净观的染着心四是超越色界想,住空处定五是超越空处定,住识处定六是超越识处定,住不用处定七是超越不用处定,住有想无想处定八是超越有想无想处定,住想知灭定。九次第定加上慧观,无论在哪个阶段,只要如实自知我生已尽乃至不受后有,便是八解脱之一。
其中一解脱是以不净观超越对五阴身的贪执,观身不净相当于四念处中的身念处和初禅的有觉有观。二解脱是以清净观超越不净观,相当于二禅的无觉无观。三解脱是以舍弃分别念的清净心,消除对于清净观的染着,所以也叫净解脱,相当于四禅的舍念清净。
净解脱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如婆沙论认为,一二解脱“在初、二静虑,此净解脱在第四静虑。净解脱即内无色想观外色”,是“对治不净观”的包括对治净观,“非诸有情皆能修起,唯乐净者乃能起之。”换言之,只有那些修得四禅的人,或者爱干净的人,通过慧“观净相,修净解脱”,对于清净色相不起贪欲烦恼,才最容易成就净解脱。
四禅对应四禅天,超过四禅,依次进入四无色定,空处定对应空处天,无量识处定对应无量识处天,无所有处定对应无所有处天,非非想定对应非非想天。灭尽定加上漏尽通,或者以三三昧配合九定中的任一禅定,对应灭界亦即涅槃界。
已经得到灭尽定,但是所修慧观尚未成就,不想涅槃者,不名八解脱,只名身证,命终可以往生净居天。因此,慧观不成熟的灭尽定对应净居天,只有佛弟子能够达到。外道修定因为缺少四圣谛的指引,只能修得四禅八定。
在具体操作上,与八解脱相应的还有八种观想法,也叫八知法、八除入、八除处,目的是通过慧观八种色相,消除染着心。在圣典中,八解脱的前三解脱只有略说,八除入则是细说。其中一二除入是对一解脱的量化解释,三四除入是对二解脱,五六七八除入是对三解脱的具体说明。
换言之,一除入和二除入是对一解脱的具体解释,内容有二,一是内有色想外观色少,二是内有色想外观色多。原则是,如实自知自见除去色贪,无论少色多色、善色恶色,都没有丝毫的染着心。
如佛说:“无有少色常住不变,而一向乐、恒久存也。”现有的色身是少色,是有限的,过去色、未来色,以及外界一切色相是多色,是无量的,应当以智慧如实观察一切色相非我、非我所有,从而消除染着心,解脱五阴的束缚和奴役。
三除入和四除入是对二解脱的具体解释,内容有二,一是内无色想,外观色少二是内无色想,外观色多。原则同上。
五六七八除入是对三解脱的具体解释。内容有四,一是内无色想,外观色青二是内无色想,外观色黄三是内无色想,外观色赤四是内无色想,外观色白。原则是,无论青黄赤白色,都观想为纯净色,都发无量光,都十分称心如意。对于如此的美色都要如实自知自见,除去色贪而没有丝毫的染着心。
总的精神是,慧观三界无常而心生厌离,最好的美色尚且不贪,何况是坏色。所谓“如是观则厌彼,厌彼已,尚不欲第一,况复下贱!”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