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孙衍在秦国混了很多年,有军功且被秦惠文王所知。
2、好掌控。
3、秦惠文王有识人之明,一眼相中了公孙衍将帅之才。
4、公孙衍之才得到了秦国重臣的举荐。
简单说,公孙衍能够被秦惠文王选择,有自己的原因在秦国混了很多年,有军功,有名声,也有秦惠文王的原因识人之明、选择了一个好掌控的人。公孙衍有才华,秦惠文王需要有才华的人。于是,公孙衍就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
公孙衍初次登上舞台,就打得魏国没有招架之力。
魏惠王顶不住秦国的攻势,只能被迫议和,割让阴晋吴起曾在这里以五万魏武卒打败秦国五十万,成就了以少胜多,经典不衰的战神佳话等地。阴晋是公孙衍出生的地方,也可以叫家乡。不知道公孙衍离开家乡之时,是什么感受。也不知道,公孙衍带领秦军攻破家乡,又是什么感受。
总之,公孙衍初登舞台,表现很好。一战击溃魏军,打到了家乡阴晋。
秦惠文王刚亲政,伐魏尝到甜头,为了气魏国无能的君主,将阴晋改为宁秦。这两个字,也有去魏国化的意味。毕竟,阴晋被魏国统治了七十多年公元前308年公元前332年。
秦惠文王收复阴晋要做的第一件事:去魏国化,宣告态度。
此次攻击,也让秦惠文王这位进攻型的选手,看到了魏国的孱弱。秦惠文王打算来一次大手笔,他要收复丢失的疆土:西河。
秦国和魏国围绕西河,历经八十多年,几代人的争夺。尤其是秦惠文王的爷爷秦献公,在争夺西河之中,付出了生命。他的父亲秦孝公,休养生息,两次变法,也没能完成复疆的使命。
爷爷、父亲没有完成的使命,他完成了,此等功勋,必将载入秦国的历史,被后人传颂。
公元前330年,秦惠文王以公孙衍为将,发动了收复河西之战。这就是公孙衍打的最关键一仗:雕阴之战。
这一仗,魏国的势力彻底退出西河,秦国收复了自从公元前408年,丢失的河西。也是这一仗,让公孙衍脱颖而出,声名显赫,战绩斐然,官居大良造,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
那么,公孙衍为什么要进攻雕阴?
先来看一下,雕阴的地理位置。
魏惠王继位后,前期最主要的对手:秦献公。
公元前366年公元前362年,这五年的时间,是秦献公结束秦国几世之乱,历经改革,证明自己的时代。与魏国打了四次,前三次武都、洛阴、岸门打出了秦国的信心,也得到了周天子的赞美。少梁之战,相当惨烈。魏军主帅公叔痤被俘、秦军主帅秦献公受重伤。有关这次战役具体的描述,以及秦献公励志人生,请看战国风云人物君王篇之魏惠王篇
秦孝公趁着第一次、第二次中原大战之时,也趁火打劫,出兵西河,不断消耗魏国的国力。为了减轻西线的损失,能够更好的应对中原局势。魏国修了一座长城,应对秦国的攻势。这座长城:沿洛河北上至上郡。
雕阴是最主要的一座城邑,也是连接魏西河和上郡最重要的枢纽。魏国在西河、上郡,驻兵十万,雕阴就占据了一半兵力。可谓,雕阴的地理位置相当重要。
坐镇雕阴的人,也很能打。他就是常年负责西河防务,应对秦军老将龙贾。
此战,公孙衍又会如何打?
由于史料的残缺,雕阴之战的详情,没有详细记载。秦军出动了多少人、魏军出动了多少人,双方交战,牺牲了多少人,多没有记载。唯独留下了几行字:公孙衍率领秦军,攻雕阴。魏老将龙贾被俘,斩首魏军近五万。
从上句话能够得出两个信息:
1、秦军的主帅是公孙衍,魏军的主帅是老将龙贾。
2、魏军阵亡了近五万将士,老将龙贾被俘。
从这两个信息,可以推断出其他信息:秦军远比魏军多,至少在十万以上。甚至有人根据阴晋之战、少梁之战估计,秦军至少有二十万。此战,秦军并没有取得压倒性的胜利,相反赢得很惨烈。否则,秦军就会加大对魏国的打击,趁势攻占河东之地。
总之,雕阴之战,秦国惨胜,魏国全军覆灭。魏国大伤元气,再也没有力量与秦国在西河相抗衡。魏惠王将西河和上郡,供手奉献于秦。至此,秦国和魏国争夺河西,历经几代人,近八十年的恩怨,落下了帷幕。
秦惠文王也完成了几代人的使命,收复河西。而,助秦收复河西的人,正是公孙衍。为了表彰公孙衍不世军功,秦惠文王封他为大良造。这个位置,曾是商鞅担任。由此可见,公孙衍声名鹊起,登入秦国的政坛,进入了权利中心。
然,发生了什么变故,让公孙衍离秦去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