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董卓的所作所为来看,将来一定会背上乱臣贼子的骂名。
除非董卓的亲族中,有人能顺利接掌他的权力。
不然那些追随董卓的人,将来很可能会遭到朝廷清算。
这也是他思量再三,最后决定去辅佐牛辅的原因。
牛辅是董卓的女婿,手中兵多将广,将来很可能继承董卓的权力。
到那时,自己也能扬名立万,成就一番事业。
但是有一点很让他头疼,那就是牛辅的年龄比董卓还大。
将来自己扬名立万的事情,八成还得落到牛辅的儿子身上……
权力可是小孩子的玩具,转来转去那是要出问题的!
刘辨见火候已经差不多了,转换话题道:“文和认为董卓之后,何人可以重整河山?”
这就是论将来的天下大势了。
先让对方看清董卓这条大船的危机,再和对方谈论他所关心的前途。
思路循序渐进,逻辑严丝合缝,令对方不得不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想。
这正是刘辨心里的打算。
贾诩掐了掐自己的手指,朝中大臣可以担当重任的寥寥无几。
将来的朝廷很可能会变得更乱,他预估了所有文臣武将,甚至包括在位的皇帝刘彻。
最终他还是摇了摇头:“在下实在不知,将来有谁可以重整河山。”
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也是一个令他更加茫然的结果。
踏上董卓的大船未来风险难测,可是不上这条大船未来也好不到哪里去。
那么上与不上,又有什么区别呢?
刘辨拿起茶杯浅浅品了一口,将问话的机会给了他。
贾诩低头深思,几欲将可能的人选向对方说出,可是话到嘴边又被他咽了下去。
荆州刘表一心求安,胸无大志,难堪重任。
王允之流又过于清高,注定曲高和寡。
袁家四世三公,家门显赫,将来如果执掌大权,既有可能又是另一个董卓的翻版。
不行,不行,都不行。
他设想的人物不是文臣,就是武将,各有缺陷。
汉室衰微,皇族之中无人可以力挽狂澜。
将来改朝换代是早晚的事。
天道难违,谁又能改变这个事实呢?
他推算了所有人,唯独没有将弘农王刘辨算进去。
如果他知道眼前这名少年,就是他认为的魂魄,不知会作何感想。
“贵客究竟是何方高人?以贵客之见,将来谁可以重整河山?”
贾诩目光转向来人,对他的回答充满了期待。
刘辨笑道:“文和以为弘农王如何?”
贾诩闻言一愣,诚恳道:“贵客有所不知,弘农王已经病逝了,如何还能重整河山?”
“再者先帝在世时曾言,弘农王举止轻浮,非明君之选。”
贾诩对弘农王的印象,正是刘辨在天下人心中的形象。
不过即便是这样,董卓废黜刘辨的行为,还是引来了天下人的怒火。
这个时代人的观念就是皇权天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