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们继续点头。
“我问你们,砍木材以及给木材去皮这种活,需要你们木匠自己干吗?完全没木匠经验的人能不能干。”
木匠们闻言,楞了一会之后,才做出了回答。
“……能吧?”
秦川见状,于心中摇了摇头。
哎……这群古代的手工业者,几乎凡事都亲力亲为,连这种问题都要愣一会才能答得来。
木匠要自己伐木,铁匠要自己打铁。
这些事,完全可以由他人代劳,省下自己的时间。
可偏偏,他们要自己做。
这是古代工业一直处在落后的重要原因。
“嗯,能!既然能,那我再问你们,如果你们不需要砍木和给木头去皮,那你们一天能造几架曲辕犁。”
木匠们思考了一会,回想之前造犁具的过程。
似乎……砍木和给木头去皮,要花他们一半的时间。
“掌柜的,如果俺们不需要砍木以及给木头去皮,那俺们一日应该能造两架曲辕犁。”
说到这,木匠们似乎有点懂了。
这就是掌柜说的分工?
原来是如此浅显的道理。
如此,确实能提高不少效率。
就在木匠们以为他们已经懂了所谓分工的时候,秦川再度开口了。
“两架?还是太慢了!我的目标,是让你们人均一天六架!”
“一天六架!怎么可能!”
“怎么不可能。”
秦川一边说一边想起一个故事,那是他大学时,选修的经济学老师与他们讲过的故事。
话说在后世一个分工不完善的针线工场里,工人师傅们产针皆是全流程自己做。
这样下来,通常工厂里最熟练的师傅每天最多生产不会超过20根针,手生的新手有可能每天仅仅生产出1根针。
但是,在不远处,有一个典型的手工工场,它们做了一项改革,把产针分工成十八道工序,,每人只做一件事。
第一个工匠拉出铁丝,第二个工匠把它弄直,第三个工匠把它剪断,第四个工匠把它磨尖,第五个把另一头磨平……
这样下来,每个工人平均每天能生产4800根针。这意味着劳动生产率提高了至少240倍。
这个故事讲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就是说分工和专业化使劳动生产率成百千倍地提高。
当然,这是后世的故事,后世工厂中各种科技产物助推了这种效率的升。
现在的秦川虽然没有这种条件。
没有办法将曲辕犁分工分得太细,也没法提供很多自动化的设备。
但是,只要利用好分工和专业化,让这些木匠的效率提升个几倍,根本不是问题。
PS:求一切免费数据。
这些数据对于一本新书来说特别重要,直接关系到这本书生死,希望喜欢的老爷们支持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