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和苏小悦骑行回家的时候,听到路边有人在唱歌。
“我是个穷知青啊,我游荡在外滩上。谁要是敢小瞧我,砰砰就两拳头。我是个小瘪三,我口袋里没钞票。壮着胆子去外滩,还想搞对象。苗条的身材,美呀美、美呀美,甜蜜的嘴唇,甜如蜜、甜如蜜……”
苏小悦听了,羞涩的笑道:“天哪,这是什么歌?”
“无业游民的歌。”杨林哈哈一笑。
年轻人的世界就是这么简单而又快乐。
知青聚会过后,杨林投入到两家瓜子店的经营和运作中。
这两家店,是杨林的商业基础,他要先要把这两家店管理好,再进行新店的扩张。
第一百货店的生意很稳定。
在炒制奶油西瓜子的基础上,杨林又加入了原味葵瓜子和原味南瓜子,丰富了瓜子的品类。
自从上次杨林到大哥家里说过那番话后,店里的钱财就没再少过。
大嫂王丽丽也越来越适应了做生意,收钱、售货做得十分到位,也学会了和顾客聊天。
很多看了报纸前来的顾客,并不知道“瓜子西施”是谁,都把王丽丽当成了瓜子西施。
限制店铺发展的,还是人数。
七个人的限制,让杨林很不好安排。
原来只卖奶油西瓜子,销量也能达到一千三百斤左右。
现在加入了南瓜子和葵瓜子,品种虽然多了,但瓜子总量的销量还是差不多,并没有明显的突破。
因为四个工人,每天的炒制能力有限!
杨林觉得这种模式必须改变,不然哪怕开更多的店也没用。
经过一番思索,杨林租下了一个废弃的厂房,稍微改了一下,变成了小林瓜子铺的生产工厂。
这个生产工厂,当然是隐秘的。
私营企业,在这个时代,是禁忌。
杨林把大部分的葵瓜子和南瓜子炒制,放到了这个生产工厂里进行。
他一次性聘请了十二个炒瓜子师傅,他们吃住都在附**房里,上班就在生产工厂里。
生产工厂不挂牌,生产的瓜子,由晚间运送到小林瓜子铺去。
工厂里的工人,和店铺的工人互不联系,彼此都是独立运作的。
店铺里仍然有工人在炒制瓜子,整个营业时间段,四个师傅几乎不间隔的炒制。
这么一改,小林瓜子铺的销量直线上升。
第一百货店每天的销量,提升到两千斤左右!
杨林给这家店又增加了一个售货员。
四个炒货师傅,三个售货员,每天卖出两千斤左右的瓜子!
任何一个人,不管是路过的,还是顾客,都不曾怀疑小林瓜子铺的生产能力。
这么多人的铺子,一天卖出去一千三百斤瓜子,或者卖出两千斤瓜子,外人是不知道的。
别说外人了,便是几个炒瓜子的师傅,也不知道个中关节。
掌握了发财方法的杨林,开始物色第三家店的店址。
杨林对店铺的选择,一是看地段,繁华地段的十字路口是首选,其次是居民多的巷子口。
他把第三家店,选在自家巷子口。
这里并没有现成的店铺,杨林便在路口租了个一层的房子,和房东商量好,打通一扇面向路口的窗户。
通过这扇窗户,第三家小林瓜子铺外对营业了。
上次知青聚会,杨林发现,很多知青回城之后,都处于待业状态。
杨林便通过知青内部发出消息,聘请了一批女知青来站柜台。
有些女知青要面子,不愿意到个体户店里来工作,但有些家庭条件一般的女知青,还是愿意在正式工作分配下来之前,先找一份工作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