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州,金瓜山,越王台。
孙皓在这里为孙奉举办了封王典礼,所有处于吴军实控或者名义臣服的夷人头领都奉诏前来观礼,典礼由韦昭主持,综合了周礼、汉礼和吴国自己的相关礼法,好在有沈莹辅佐,韦昭的身体才没有累垮。
孙奉就这样成了大吴国的越王,以及大吴东海水师都督。越国以夷州本岛为国土(目前只能实控此前白虎国实控的土地),以金石城为都,越王宫就用严齐的旧宫,拿掉一些僭越、逾制的东西就行。东海水师驻地为甬东和澎湖,都督府搬迁至澎湖,便于孙奉就近指挥。
考虑到夷州形势仍然复杂,后续工作千头万绪,孙皓没有让孙奉随他返回建邺。本来,这样的事情,理应在回到建邺之后,经过大臣们商议讨论再定下来,然后还要祭天祭地,告祭太庙,长沙桓王庙也要告祭。但事急从权,孙皓圣心独断,把这事定了下来,并砍掉了很多繁文缛节。
等到年底,孙奉回建邺述职时,再把告祭祖先的环节补上就行了。
孙奉受封后,沈莹也被任命为越国国相,并兼任大吴东海水师假督。至于越国的大将军则暂时空缺,孙皓还没有确定下来人选。
接下来,孙皓宣布,彰王孙俊、钱塘侯孙德、永安侯孙谦、乌伤侯孙基和宛陵侯孙壹以及他们的部曲均留在越国,不返回大吴本土。这几天,经过商议,孙皓为他们大致划定好了各自的驻地,这些地方都在过去白虎国实控范围外,周围的深山情况大多不明,有待进一步探索,很可能盘踞着未知的夷人部落。孙皓已经下令让孙奉做好针对性的部署,以便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及时驰援各军。同时,几人之间的守望相助也很有必要。此前,孙皓已经在一次夜宴之后挂出孙坚画像,令六个人在武烈皇帝的画像前折箸为誓,身为武烈皇帝的曾孙,大家都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必须要戮力同心,携手开拓,互帮互助;谁要是不尽心尽力,三心二意,甚至故意坑害同胞,必将死无葬身之地,死后也不会被祖宗所容。
事实上,他们都清楚,在夷州这样的异域,在夷人比汉人军民数量多得多的情况下,除了紧紧团结,互为唇齿之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孙俊手下的骑兵部队无疑是快速支援的重要一环,但夷州气候湿热,马匹大多不耐受这样的环境,孙俊决定只留下三分之一左右的适应得比较好的马匹在身边——不到百骑,其他骑兵都随孙皓的骁龙营返回建邺。
当然,对付夷人,这点骑兵也足以承担快速支援的任务了。孙俊的领地被划定在其他几人的中间位置,谁的防区出事,他都能最快抵达战场与敌人周旋,直到孙奉的越军主力赶到。
尽管他们暂时要寄寓在越国,但孙皓也向他们保证,他们每个人都和孙奉一样,以后都有裂土封王的前途,所要做的,就是把握机会,积极开拓,积攒实力,以待将来。
另外,孙皓也告诉孙俊,他的骑兵部曲永远都是他的,一个都不会少,只是暂时并入骁龙营。等以后他有了封国,或者需要骑兵作战的时候,都会全数归还。
最后,孙皓宣布了原东海水师,现南海水师的去向问题。既然东海有了个封国,那么南海也少不了要有一个封国,既为了更好地处理南洋事务,也是为了制衡。孙皓将在朱崖设立夏国,都城为瞫都,以四皇子孙鸿为夏王。由于四皇子尚在襁褓,数年内都无法就藩,故由其舅父丁温担任夏国大将军,由周豫担任夏国的国相,实际负责夏国的军政和民政。同时,丁温还担任南海水师都督,周豫为南海水师假督,南海水师驻地也在朱崖。其余各项待遇及责任义务与越国相同。
在典礼的尾声,孙皓检阅三军,吴军的威武声势,极大地震慑了在场的夷人头领。青狐受到重用,成为国相府的属官,已经改回本姓姒姓(韦昭考证他是古越国贵族之后),被孙皓赐名为“忠”。
朱崖马氏将要搬迁到越国,马文驻守在澎湖,被任命为都督府长史。而严和的家眷都要搬到朱崖,严和本人继续留在夷州,负责对倭事务。孙皓告诉孙奉,倭国至关重要。控制倭国,得到的好处绝不仅仅是银山,更重要的是,吴军将拥有前往三韩的跳板,只需要跨过一条窄窄的海峡,即可登陆三韩。这样一来,吴国就能拥有自孙策、孙权时代以来就梦寐以求的产马地——而且是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产马地,不用再担心被公孙渊之流三番五次地背刺坑害。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盟友关系都是不可靠的,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
三韩地区的本土马种与辽东马差不多,略差一点,而环境则是相当适合蓄养马匹的。历史上,蒙元就设立了征东行省,在朝鲜半岛大办马政,开辟了很多大规模的养马场,而最著名的还是济州岛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