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9茶马古道的“背二哥”
太笨了,怎么这么蠢蠢的问题都能问得出来。
黎语憋笑。
“你看这,全都是山路,土坡,地势险要,那个时候没有能走山地高原的骡子和马,所以就只能靠人去背。”
“哦哦。”青禾点了点头。
“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比如经过二郎山一带,险要的地势不适合骡马通行。
比如当时川地人口众多,劳动力廉价,而川人又善于背负。”
黎语补充了一句:“比如山城有名的棒棒军。”
黎语的话在青禾的脑海里形成了画面。
一群背着包裹的人一起走在险要的山路。
但...什么样的包裹,什么样的人,她一无所知。
仿佛是心有灵犀,黎语开口帮她补足脑海里的空缺。
“当地的人称这种背夫,为背二哥!”
“背二哥,人人头顶大草帽,手持一根T字型拐,一块圆形的蔑条挂在每个人的胸前,对了这蔑条就是用以编织篾器的薄竹片。”
“其身后背着一团高大而沉重的包裹,就是茶包了。”
青禾脑海里的身影渐渐清晰,形有了,但没魂。
“这茶包17斤一包,中等力气的背二哥,可背十包左右,年轻力壮者一次性能背15到十六包,重量能达到三百斤,相当于两三匹骡马的负重。”黎语侃侃道。
“两三百斤?”
青禾惊掉了下巴,让她抗五十斤的大米都费劲...
两三百斤,难以想象。
黎语点了点头,继续说:“背二哥,不止都是年轻力壮的男性,老人,小孩,女人全都有。”
“那时候最小的背童就十岁,可背三十斤,背妇们则背一百五十斤左右。”
“还有老人,小孩,妇女?”青禾问。
“嗯,有的妇女甚至一边背包,一边奶孩子。”黎语说道。
还有奶孩子的?
震惊青禾一百年...
“背二哥,是有组织的哦,通常一行的背二哥为朋。”
接着,黎语解释了一下这个朋:
“朋是背夫的基本单位,也是荥经人的专用词汇,过去民间常把纠结人打架、吵嘴称作“扯朋事”。一“朋”人数的确定,以能承担一引(单)的基数来确定。领队的称“掌拐师”、“大背师”,刚入行的小娃娃称“小老幺”,其余唤作“背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