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一番讨论之后,最终将兵败的原因归咎在了轻敌上面。
尤其是没有料到刘备居然还能发兵,而且出动的将军还是这么的有本事。
正常来说,刘备面临这么大的一场战争,应该将有本事的人都留在自己的手里,全力去对付孙权。
却没想到,居然是今天这样的局面。想来想去,也没有什么好说的。要怪也只能怪孙权无能吧。
就依照赵子龙冲击于禁军阵的本事,以及断绝粮道的机敏,这样的人才,哪怕在曹操手底下,也是一定会得到重用的。
输给了这样的人,也不算是丢人。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今后一定还有交锋的机会。今天虽然输了,丢了些颜面。但将来其他的将领未必没有和赵云交战的机会。
到那个时候,就知道谁才是真正的笑话了。
“如今既然已经决定了要退兵,那么我们往哪里退?”
“若返回新野,赵子龙却在后方阻挡。曼成,你怎么看?”
李典是在新野以南和赵子龙交锋过的人,所以夏侯惇要先问问李典的看法。
李典却摇摇头。
“若撤回新野,赵子龙其实不足为惧。他虽然骁勇,但毕竟兵少。我们三路兵马合为一处,再遇到他时,便无需再怕。”
“只是他一路兵马虽然并不可怕,怕只怕襄阳却派兵,想要痛打…额……落井下石。”
“两位将军虽然刚到襄阳之时,襄阳城门紧闭,不敢出战,任由我们耀武扬威。那是他们畏惧司空之威势。”
“可襄阳到底不是铁板一块。其中虽有心向司空之人,但却不能过分明言,而其中反对之人,必趁此机会鼓动发兵。”
“凡做事者,须得名正言顺。我等来时,他们为了迎合司空,闭门不出。可以以我军威武,兵锋难挡为借口。”
“可今日我军既然已经失败。若有人想要落井下石,他们便没有借口再阻止了。而刘表近来与刘备互为表里,难免不会一时得意,一意孤行,要落井下石。”
“以我之浅见,不能撤回新野,赵子龙在西北,襄阳在正西,城外大军守于城东,若要撤回新野,则容易被三方夹攻,凶多吉少。”
夏侯惇嗯了一声,点点头,沉吟了一下,没有说话。
想了一会儿,又扭头问一下于禁。
“文则以为如何?”
于禁也早已考虑过这个问题,立刻回答道:“曼成所言有理,不能撤回新野。”
“依我之见,不如往正北撤退。”
“正北?”
“不错,撤往正北。城外兵马兵顶多追击我等,在我军之东南。”
“而赵子龙若要收到消息追击我军,却要引兵往东。没有一处可以在前面挡住我们,正好可以趁机逃脱。”
夏侯惇脑中回忆一下印象中的地形和方位。
认为于禁的这个安排确实不错。
“既然如此,那就往正北撤离。不知司空是否已经得到我们被困在随县的消息,有没有人马接应?”
于禁对此持有乐观态度。
“我等被困于随县,时日已经不短,战报三日一送,司空那边也该得到了消息。”
“司空如果派人接应,必然是认为十万火急,刘备得胜的消息,司空那里应该已经得到。派出来接应的兵马必然不敢迟疑,要走最近的道路前来接应自然也该从正北而来。”
“咱们两军说不定刚好可以碰见。”
“嗯!”
夏侯惇下了决定。
“那就撤往正北。”
“你们回去都各自收拾兵马,随时准备出发。”
“是!”
李典和于禁刚想下去。
却见站在门口的副将跟着于禁和李典拼命的使眼色。
这不仅让于禁和李典有了些迟疑。
此次兵败无功而返,对于承担责任,最担心的其实不是三位主将。
三位主将有功劳,有名声,也本事。只要不犯大错,怎么着也不会被杀,今天罚了点东西,说不定明天就还了回去。
但是这些副将就不一样了,众所周知,副手和临时工都是用来背锅的。
所以兵败回去之后,曹操的不高兴,更多的可能还要落到他们头上。
还有一些想要讨好曹操的,收拾不了于禁和李典让曹操高兴,难道还收拾不了他们吗?
所以他们要尽可能的减少曹操的不高兴。
他们向于禁和李典提了建议,但是于禁和李典都有些迟疑。
如今马上就要退兵了,再不做出决定就来不及了。
所以他们情急之下几乎失了方寸,拼命的给往回走的于禁和李典使眼色。
于禁和李典同时放慢了脚步,不得不说,副将们的提议非常的动人,但是他们心中还是有些顾忌。
“文则,曼成还有何事?”
夏侯惇看着于禁和李典,突然放慢了脚步,以为他们还有事情要说,不禁疑惑的询问。
两人转过身来。
“额…我们……”
“将军,我们有一事禀告!”
于禁和李典在支支吾吾的迟疑,副将们却等不及了,干脆冲了上来,单膝跪在了夏侯惇面前,抱拳行礼禀告道。
“哦,有何要事,快快说来。”
夏侯惇被他们搞得一头雾水。
“将军,咱们这一次来到荆州,唯一的战果就是这个随县,如今就这样退去,白白的将城中物资留给他们,岂不是便宜了刘备刘表。”
两个人拐着弯的表达着自己的想法。
“城中粮草已经不多了。临走之时,让弟兄们多带些干粮也就差不多了。”
夏侯惇这样说道。
随县县城之中的军粮几乎已经损耗殆尽,夏侯惇所说的多带一些粮草,也是多带一些百姓们的粮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