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
朱棣都听懵了啊。
他怎么成太子党的人了?他可是太子的爹!
略微思索,朱棣很快恍然。
看来朱乐是误会了什么!
“既然如此,那我也不隐瞒了。没错,一切的确如你所说!”朱棣打算顺水推舟。
误会总比身份直接暴露的好!
“这就对了!”
朱乐点头,满意道:“咱俩什么关系?我还能怕你连累不成?虽然你这老头挺不要脸,但也与我投机。”
“嘿嘿。”朱棣尴尬一笑。
知道这个话题不宜深入,否则仍旧有暴露的风险,他立即换了个感兴趣的题道:“你为何觉得太子必胜,汉王必败?”
这个问题的出现,直接让朱瞻基捏了把冷汗。
次朱乐就跟他说过这句话,那时他担心暴露身份,并没有追问。
而此时,他是即期待,又害怕!
当着皇帝面前,与皇帝谈论夺嫡之事,真的妥当吗?
朱乐自然不知他的想法,当即侃侃而谈:
“太子仁德,汉王残暴,众所周知。”
“当今皇只问兵事,自靖难起,凡涉及政务之事,皆便托于太子。”
“太子监国十年,主持会试。如今全国各地官员,大多出自太子府。多年仁政下,深得百姓爱戴。”
“此一点,占了人心。”
“确实如此。”朱棣点头赞同,“但汉王在军中势力,盘根错节,不可小觑。”
“这也是我接下来想说的。”朱乐继续分析:
“汉王虽掌军权,却不懂治国,更不懂人心。”
“如今天下大定,若让他麾下将士举兵对外,征伐外邦蛮夷,自然凶猛彪悍。”
“可如果举兵对内,将刀剑面向自己人?”
“若不占大义,那些将士们就算迫于威信从之,最终也会军心不稳,忘风而散!”
“需知。”
“年年征战,百姓困苦,兵士们也同样厌战!”
有道理!
朱棣听得连连点头。
抛开他个人的喜恶不提。
纵观满朝文武,支持汉王者多为武将。而支持太子者,则为文臣,可谓是泾渭分明。
这看似均衡的实力,实际对汉王极为不利。
毕竟武将不懂治国,更没有文臣那么多鬼心思。
这再加太子深受百姓爱戴,多年来从无差错。汉王想将其击败,通过正道登基为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如此一来。
汉王想完成自己的目的,就只有一条路。
造反!
直接抢!就如当时的靖难!
曾经朱棣对此并不信。
他不相信自己的两个儿子会自相残杀,也不相信汉王会破釜沉舟,不顾天下百姓、士兵的性命。
但随着两个儿子的争斗越来越激烈,此时已由不得他不信。
“若陛下不忍让俩儿子兄弟相残,最终废太子,立汉王为储君呢?”朱棣突然问道。
此言让一旁的朱瞻基,心都快跳出来了啊!
朱乐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朱高炽顺利登基,则朱高煦必反。
可反过来。
若朱高煦顺利成为太子,以正道登基。朱高煦仁厚,必不会为了皇位手足相残,置天下黎民百姓而不顾!
毋庸置疑,这确实是防止手足相残的最好方式。
但。
朱乐摇头叹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汉王登基,太子必死。皇帝不懂治国,只懂征战。到时,国将不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