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需要的是得到一个充分展示自我才智,谱写自己人生价值的舞台。
没错,公孙鞅有着卓越见识,有着满腔抱负。
作为国家的一份子,公孙鞅比谁都更清楚。
身处列国纷争诸侯争霸的历史时代,弱肉强食就是这个时代的唯一规则。
残酷的生存淘汰法则!
出身贵胄的公孙鞅,耳闻目睹了卫国日渐衰落的残酷现实。
也见证了身为卫国国君的君父安于现状碌碌无为的落寞与无奈。
身为卫国公室一员的他,实在不甘心自己的祖国成为列强砧板上的鱼肉。
公孙鞅自懂事以来,便寻找着让国家强大的办法。
他自信他找到了。
他喜好研读法家及刑名学说,也自信自己能够担当得起挽救日渐衰落的祖国的艰巨历史重任!
他不止一次地想,如果自己能够登台执政,成为左右卫国命运的主宰者,一定要大显身手。
他就可以毫无顾忌地实施自己的兴家安邦富国强兵之道!
就有可能改变卫国频临被列强蚕食的被动命运。
但是,残酷的现实却是这样地让他屡屡碰壁,让人无奈!
为什么?
就因为自己不是嫡子身份,导致彻底失去了公平竞争的资格!
自己纵有天大的才能也无从施展啊!
他在内心呐喊,这不公平!
这绝对不公平!
然而,这一切似乎都是命中早就注定的结局。
公孙鞅拼命抗争,到处兜售自己的变法强国之策,但都被守旧派驳回。
守旧派便是卫国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又怎么可能让公孙鞅拿走他们的蛋糕,去分给平头百姓呢?
公孙鞅在卫国游说十年,一事无成。
他去找自己的君父做了最后一次游说,仍是迎来当头一棒:
“你小子哪里是想强国?你是巴不得让咱卫国早点折腾完吧,你一个庶子,成天讨论国事,是想干什么?谋权篡位吗?”
公孙鞅第一次感受到了人微言轻的痛苦。
也第一次深刻认识到了,不彻底打破旧世界,便无法实现变法图强的理想。
但要想打破旧世界谈何容易?
公孙鞅决定等待时机。
卫国是待不下去了。
公孙鞅已经引起了贵族们的憎恨,一旦与自己血缘关系疏远的新君继位,必将性命不保。
公孙鞅只好离开卫国,离开自己的家园。
这是他人生最为灰暗的日子。
先秦时期的孟老夫子在其著作《孟子》中写过如下文字:舜发于畎亩之中……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老夫子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就是想告诉失意中的人们一个屡试不爽的真理。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公孙鞅告诉自己,真正属于你的人生大舞台是在不久的将来!
请相信,上天早就为你悄然安排好一切,眼前这点儿挫折,不过是你迈向辉煌进程的小插曲罢了,你不必太在意。
所以,公孙鞅来到魏国,本来是打算大展宏图的,却不想在魏国也是遭受打击。
他仍然找不到自己的舞台,仍然无法施展自己法家变法的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