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个神人,怎么就惹得赵老学士大为光火,非要诛杀不足以解恨?
就近的一位侍讲学士看赵老学士平顺了气息,主动向白靖文等人做出说明:“慕容长子向皇上提了驱虎吞狼之策,强烈支持御驾北上与燎国国主会猎幽州,共谋讨伐西凉大事。”
此言一出,台下轰然,这些国朝的笔杆子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只有白靖文和林少游等少数一些人不为所动,台上的赵公明仍有不忿,继续指责:“什么驱虎吞狼要皇上以身涉险?此去幽州,根本就是以身饲虎!慕容雅博其心可诛!”
白靖文算是听明白了,对于燎国邀请宣和帝北上一事,朝中分成了“支持派”和“反对派”,其中支持派以中书平章政事慕容雅博为首,反对派以赵公明这些庙堂老臣为首。
白靖文对庙堂那边的情况暂且不能算熟悉,但也知道宣和帝此去必然要冒巨大风险,慕容雅博那样的人怎会看不清其中利弊?
果然,很快有人大胆发问:“赵老,慕容长子看不清个中厉害,难道王公相和崔公相也不出来说话?”
王公相和崔公相指的是大宁朝的中书左右丞相王延年和崔固安,此二人主宰中书省多年,是宣和帝手下第一、第二号文臣,有“左王右崔”之称,在规制上,他们是慕容雅博的长官。
赵公明痛心疾首道:“左王右崔皆不做声,慕容竖子拉拢一帮亡国之臣狺狺狂吠!竖子误国!竖子误国矣!”
慕容长子被他顺口叫成了慕容竖子,可知真是恨到了骨子里。
那位侍讲学士继续帮赵公明老学士向白靖文等人说话:“现在朝中尚有赵老与都察院齐老为代表的一众正直干臣敢言直谏,事情仍有回旋余地,我等应当追随赵老步伐,明日翰林集体上书,奏请皇上驳回燎国国书,立即诛杀慕容雅博及一众爪牙,此为我大宁千秋万代之计!”
此话一出,当即有人拿出视死如归的勇气,表示要与翰林院共存亡,要为宣和帝与国朝死而后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白靖文被裹挟其中,第一次认识到“人在庙堂,身不由己”,他明知道这件事肯定没这么简单,慕容雅博贵为中书平章政事,身上又带着匡扶社稷的功绩,如果白靖文当愣头青跟着赵公明上书吆喝,万一慕容雅博胜出,人家真要清算追究,他们这些应声虫便会沦为人家枝繁叶茂的养分,可如果拒绝表态,那他们现在在翰林院就待不下去,他只能先做出唯一的选择——
跟着这些人集体降智!
接下来就是口诛笔伐的阶段了,这些笔杆子达成意见统一之后,各自奋笔疾书为明天上奏陈情做准备,白靖文也象征性写了一份奏本,内容无非是什么“国家安危系于皇上一人之身”、“驱虎吞狼实为祸国之举”、“慕容雅博罪不容诛”,有状元白靖文的写作功底,他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一篇洋洋洒洒上千言的陈奏落笔生成,但他留了个心眼,谎称自己的印章落家里了,说等回去盖了章再上交这份奏本。
无独有偶,他发现探花郎林少游也以相似的理由延迟交奏本,两人相视一眼,心照不宣,一切尽在不言中。
差不多到了下午五时放班时间,林少游主动找上来,说道:“辨非兄,晚上到我府中喝一杯?我把中书省的同乡也请过来,他对你可是仰慕已久,我大胆做个引荐人。”
他显然是要就今天这件事跟白靖文私聊,毕竟起码现在看来,偌大的翰林院,他和白靖文才是为数不多的明白人。
白靖文答道:“我和家人约好了去看房子,今天恐怕不方便。”
林少游:“你要买房子?什么地方?”
白靖文:“崇文门里街一带。”
林少游:“早说啊,我家那边有好几个院子,我祖父那时便开始经营了,你要,我送你一套!”
白靖文:“……”
果然是江州豪族出身,京城黄金地段的房子说送就送,不过白靖文无功不受禄,欠人恩情这种事他能免则免,便说道:“心意我领了。我们的事明天再找时间详谈。”
林少游多少知他为人,便道:“好,明日细聊。”
白靖文微微颔首,等到酉时放班,他从翰林院前门出去,陈玉娘夫妇在对面街角等他了。
注1:“那颜”为燎国古语,意为“大官长”,相当于“文大人”和“武将官”的集合体,燎国立国不过十多年,仍实行“军政一体制”,没有文官武将之分,那颜既有行政裁决权也有统兵之权,权力极大!(实际上,作者是从蒙古语中的“那颜”借鉴而来。)
“极勒烈”是燎太|祖金骨太玄创建的“议会制军政中枢”,成员都是燎国各部族的首领或者金骨太玄的兄弟、子侄、亲信,是燎国最高决策机构,有“长生天极勒烈”(皇帝)、“昊天极勒烈”(储君)、“国论极勒烈”(国相)、“厄目极勒烈”(皇帝第一助手)、“拔都极勒烈(储君第一助手)、“武极勒烈(国相第一助手),军国大事以极勒烈意见为最高准则。金骨阿隼那是燎太|祖第四子,既是亲王又是厄目极勒烈,相当于燎国皇帝第一助手,与国相平级,为燎国前五号人物!(实际上,作者是从蒙古“库里勒台”和金朝“勃极烈”两种“军政议会制度”借鉴而来,作者把蒙古和金朝的相关制度糅合了,他可太聪明了。)
注2:原文出自《三国演义》,曹操写给东吴的“国书”,此处引用,作者进行了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