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一些明显有裂纹的也被他们搬回家去了。
这批陶器,其实成品率很低,这还是李易把土都细细筛过一遍的结果。
李易观察了一下,裂了一半,还好没有四分五裂的。
或许是火候掌握得不够,或许是筛子不够细,不过没关系了,方法可行就好。李易本来不打算烧第二次了。
接下来就建真正的土窑了。有了足够的红砖,一切都好说。
先用土把将来的火门处先填实,填出拱桥状,再在上面垒砖块,打出火室的底。
然后是窑壁都用砖块砌墙,用黄泥作填充。
花了五天时间,火室垒成,挖出火门中填充的土,土窑就建好,先空窑烧一天,把填充的黄泥也烧结实,然后窑万事具备,可以开窑了。
接下来就是采石灰石填窑了,李易没让他们挖太多,只挖了够用的就行了。
最后石灰石装了小半边火室,另外一边又烧了一批陶器。陶器中大器难得,这次烧了一些陶缸。
很小心的选了一些平整的砖块,把陶器垫平,边上垒上红砖,把陶器遮掩好。希望这些大陶器在烧的过程中受热尽量均匀些,这样才不至于变形破裂。
烧了一天一夜,冷却了两天两夜,又到了出窑的日子。
杜家人最关心的是陶缸,五个成功了两个,这足以让他们兴奋了。
李易关心的却是石灰。感觉可能失败了,出来的不是他想的那种很白的粉末。
李易用手使劲捏了一下,又拿了一小块在手心搓了一下,感觉可以搓得动一些。
没办法,可能是温度不够。不过记得烧石灰要不了多高温度啊,又不是炼铁。
可能是时间不够,石块太大没烧过。
可是也没有合适的工具破碎这些石头,只能大块大块地装进去。
不过可以等烧完第一次之后敲碎,然后再二次复烧。那样就能都烧过吧。
现在呢,李易决定先做制盐实验,把石块表面上能刮下来的先刮下来用。其余的先不管了,试验不用太多。
实验材料都齐了,李易开始了第一次制盐实验。
先把浸泡过碱土的水放在陶盆里煮一下,得到尽量浓的卤水。然后加入石灰水,最后加入草木灰水。
静置一段时间后,该过滤了,结果问题来了,没有纱布,别说纱布了,什么布都没有。杜家人穿的都是兽皮和麻皮衣。
如果麻皮纺成麻线,再织成麻布应该可以用,可是这里没人会织布,也没有足够的麻。
最后还是李易的生活经验起了作用。
李易让杜家人割来大量的茅草,扎成大捆。叶尖朝下,梗茎部分朝上,插入陶缸中。
卤水从根部浇下来,水从茅草尖不断流下,杂质都留在草根处了。
这是古代人滤酒的方法,用来过滤卤水,果然一样管用。茅草易得,这样就把这个难题解决了。
最后就是煮盐,这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一步了。陶罐中的水浓缩到原来十分之一的时候先停火,陶罐的底部又沉淀了一些杂质。把十罐合成一罐,再次过滤。
然后就是小火彻底烧干。成品出来了,得了三分之一罐的盐。
果然是白色的,盐粒细小,且看起来没有任何杂质。
李易挑了一点尝了一下,比21世纪的盐还是不如,不过比起本时空的李易吃过的任何盐都要好。
到这一步,在李易来到这里差不多一个月时间的时候,食盐制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