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是一个很复杂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很简单的人。
说复杂,是因为他曾数易其主,让人不知道他究竟效忠的是谁。
说简单,则是因为他的目标一直都很明确,那就是复兴韩国。
博浪沙刺秦是为了复韩,投奔项梁也是为了复韩。
辅佐刘邦是为了复韩,离开刘邦也是为了复韩……哦不对,离开刘邦时韩国已经复立了,他离开刘邦的原因并不是为了复韩,而是要回去“继承祖业”,成为韩国的司空(在当时的韩国相当于宰相)。
最后张良为何又投奔刘邦了呢?因为项羽脑子发昏,把当时张良的主君韩王成给弄死了。
你弄死了我的国君,我还能和你好?于是张良连想都没想,就再次投入了刘邦的怀抱,协助他击败项羽。
这才有了后来的垓下之战,四面楚歌。
而张良的努力也没有白费,在灭掉项羽之后,刘邦为了奖励张良的功劳,又重新册封韩王信为新的韩王,复立韩国。
只是可惜的是,出身低微的刘邦天生对异姓诸侯不信任,因此在没多久之后,就再次取缔了韩国。
而当时的韩国国君,则是不得不远走匈奴,正式和刘邦决裂。
按理说刘邦这样对待自己的母国,张良应当要追随韩王信的脚步,和他一起和刘邦决裂才是。但是一来当时的张良已经老了,身体也不好,无法再长途跋涉跑去匈奴。二来则是此时刘邦大势已成,天下已经没有其他诸侯可以与刘邦抗衡了,他再去别的地方奔走也无济于事。
因此张良只能怀着满腔的不忿,选择向刘邦请辞,归隐山林。
后世很多人说张良这是看穿了刘邦的为人,知道他会诛杀功臣,这其实都是扯淡。说一千道一万,归根到底还是刘邦和张良已经成了仇敌,张良已经没有再继续效忠于刘邦的理由罢了。
由此可见,复韩就是张良这辈子最大的执念。谁若能在这件事情上和他站在同一条战线上,那么谁就是他的朋友,他就会全力以赴地帮助谁。
而谁若是在这件事上和他站在了对立面,那么谁就是他的敌人,他将与那个人不死不休。
燕起从这件事入手,正好打在了张良的七寸处,令他根本无法生出拒绝燕起的念头。
果然,在听完燕起的话之后,张良立马陷入了沉思之中,开始思考其中得失。
好半晌之后,他才再次抬头,对着燕起郑重说道:
“燕乃召公之裔,想来应当不会在这种事情上欺骗于良才是。因此……”
说着,张良便对着燕起深深一躬,郑重行礼道:
“主君在上,还请受良一拜!”
“不必多礼,先生不必多礼!”
燕起见状,不由心中狂喜。而后快速将张良扶起,拍着他的手背道:
“吾得先生,犹如文王得太公矣!”
“王孙过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