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人多未必就是什么好事。别的不说,光是每日消耗的粮草,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实际上燕起私底下也曾怀疑过,这些燕军中到底有多少是真心实意来帮自己打秦军的,又有多少是因为家里没粮食了,故意跑来蹭吃蹭喝的。
蹭吃蹭喝固然可恶,但是燕起也不能将他们赶出去。一来这么做可能会损害自己好不容易才在燕国子民中树立起来的威望,二来则是燕起根本无法判断到底哪些人是来蹭饭吃的,总不能抓取来挨个问吧?关键是就算这么做了,人家也不可能承认啊!
因此,攻克周边城池,夺取城中粮食便成了如今燕军的当务之急。
攻城自然不是什么易事,光凭燕起手上的这三万多农民军,就算能够攻下周围的小城,其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人口是燕国最宝贵的财富,燕起自然不可能像李信那样做出拿人命往里填的事情来。
那么问题来了,不强攻的话,燕起又该如何拿下这些城池呢?
答案很简单,劝降。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天方夜谭,秦军是出了名的死硬,怎么可能会轻易向燕军投降呢?
事实也确实如此,光靠燕军自己,确实是如法劝降这些秦军。但是如果加上秦军郡尉的命令呢?
没错,在夜袭之战的时候,燕军并没有将郡尉杀害,而是将他俘虏了。
而在被俘虏之后没多久,这名郡尉就果断选择了投降,并且主动提出替燕军劝降周围城池中的秦军。
有人可能会质疑郡尉的人品,觉得堂堂大秦武将不可能做出这种卖国求荣的事情来。但是这就是现实,老秦人对秦国没有任何的感情,有的只是利益考量。
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战败不投降,宁死不屈、仗义死节那都是儒家的价值观,法家是不认的。
法家的价值观是什么?简单概括四个字,人性本恶。
因为人性都是恶的,所以才需要那么多的法律来约束人。
再往下延伸,既然人性都是恶的,那么自然就不存在所谓的感情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靠的都是利益算计,上到君臣,下到父子,莫不如是。
战国末期荀子出游秦国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当时他见到的情况是老秦人父子夫妻之间疯狂算计,一点亲情都没有。有钱人家的儿子成年就谋夺家产,穷人家的儿子成年就跑去当赘婿。父亲向儿子借东西被儿子赶出去,媳妇站在门口对着婆婆破口大骂。
总之,在法家统治下,战国末期的秦国已经基本沦为零道德社会了。所有人都向钱看齐,丝毫没有礼义廉耻。
也正是因为这样,秦末的时候刘邦入关中打得才会那么容易。除了宛城稍微难啃一点之外,剩下的关卡基本都不用打,一路靠封官许愿就进了关中,丝毫没有遭到抵抗。
放到眼下,此时的秦国还未统一天下,官僚系统也并未腐化得太过严重,但是却已经有了秦末的一点苗头。正常情况下他们不肯主动投降,但是一旦有人带头,并且将罪名都揽过去,那么他们投降起来就真的是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