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物质守恒和能量守恒,而且能量守恒是从物质守恒推导出来的。能量是物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物质的一部分。在物质内部分类中,能量属于物质(此物质是自然科学意义的物质,和哲学意义的物质不完全相等)的运动属性(目前研究有可能修改这个说法,能量有可能是物质及其运动形成的本源)。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它物体,而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这个道理大家明白吧?”佩良先来了一段基础物理科普。麦子奇和阿志都是计算机领域的高材生,自然都懂。
佩良也知道他们能懂,继续说到:“如果用唯物论的观点看,意识本身就是物质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信息也就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但这样回答有“投机取巧”之嫌,因为它并没有直接面对“信息是不是物质”这样的问题,而用“终极问题”替换了问题本身。所以,也可以从物理层面再次印证了,马老师提出的意识和物质一样,也具有波粒二象性。”他们两人也点点头,当然阿志是在矩阵外面。
“意识从本体移植到载体,变为数据形态,那也就是一种物质或者能量,这个我们都明白。可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载体越来越多,又是永生,这和数据守恒有什么关系?”麦子奇来了精神,盘腿坐直在沙发,目不转睛的盯着佩良。
佩良呵呵一笑,说到:“别急,我们再设想一下,这次不用鱼缸作比喻了,那会限制我们的思维。我们把地球想成一个矩阵吧。从地球诞生到现在,几十亿年了,面的生命此起彼伏,经历了几次大的物种大灭绝,但总的来说,物种,尤其是人类,虽然都有生老病死,从最初的1亿人口基数,涨到现在的70亿人口,这可以看成是一种数据喷涌了,可地球这个矩阵不是也存在吗?”
“那是因为地球相对来说足够大,而且他也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他存在广阔的宇宙之中。按照物质守恒和能量守恒,越来越多的物种和人类出现,也必然从宇宙中的其他物质或能量转换过来的。1亿人口到70亿人口的这个过程,对于地球和宇宙的尺度来说,算是微乎其微。”阿志做出了回答。
佩良很满意这个答案,这是他想要的,他总是这样一步步的问问题,别人回答问题,然后他用答案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你说的很对,这个矩阵很大,那我们的矩阵为什么不能建那么大呢?”
“我们造不出来,而且造出来,也就成了一个超大鱼缸,这不和您先前说的又矛盾了吗?”麦子奇觉得抓住了佩良的自相矛盾,想看看他怎么样自圆其说。
“为什么非得是我们造?我说过我们不能扮演帝,矩阵的最终形成将由一个个载体们自己建造!”佩良说出了答案。“我们只是做了一些技术干预。”
1、从载体层面,我们只是帮助完成本体死亡后,从身体中移植出意识,转换为数据,导入载体。
2、从矩阵层面,我们只是构建了数据库和网络。这是一个巨大的数据网络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有着我们原有的各种数据。这个数据量是及其庞大的。当然,我们也为这个世界提供了能源,比如驱动数据库或者服务器的电力。
3、剩下的就是载体的事情了,他们一旦在矩阵中激活,经过我们的训练和导引,通过构想,能抛弃掉(本来也就舍弃了原有的身体)原有的自然规律,也不需要我们如此辛苦的打造出一个复刻的真实世界(我们也打造不出来),而是在自由的数据世界里,按照自己的方式,无限的活下去。
4、至于构想,我以前说过,是两个方面:主体构想:即构想出自己的所有主观观感,重建眼耳鼻舌身意,让自己活起来;客体构想:即构想出自己所处的空间和时间,包括所有客观的物体和存在。主题构想我们很好理解,好比我们现在坐在这里,但客体构想,比如小麦想抽烟,而阿志却事先没有在矩阵中设置香烟,那么载体数据这时可以通过和矩阵数据链接,构想出一包香烟。从原有的矩阵数据中构想出东西,就好比我们从太阳中获取能量一般。当然,能构想出什么,我们不知道,这还是有待于后面的实验,我觉得应该取决于载体本身对数据的把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