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自己的感悟浮上心头,渐渐汇聚成为注解的一个个文字。
“闻,听也,儒学之路,当善于听,所听非所对,当可辨析,求之于真,另,同一事,两人所闻,可有不同,更需小心求证!”
前半句指的是,儒学之士,需要多听,你所听到的,却不一定是对的,不能轻信谣言,而要有自己的判断力,最好能够亲自去进行验证,尊重事情真相。
这一点,却是李归耕亲身体会。
自蒹芸公主十六岁生日后,耕户之子的名号便是在献京传遍了大街小巷,无数人眼里的李归耕,是那粗鄙丑陋之人,是那痴心妄想之人。
然而,却从未有人去思考过一个问题,那耕户之子远在北地,或许连那蒹芸公主是谁都不知道。
同样也没有人思考过,若是那靖山王不带这耕户之子来这献京,那耕户之子或许还乐地在家里耕地,赡养老母亲。
也没有人问这耕户之子,是否真的有想过要成为那仅仅只有一面之缘的女子的夫婿……
这献京的满城人士,都只愿相信自己所愿意相信的,无丝毫辨析之心,更无丝毫验证之意。
他们所求的,不是事情的真相,而是要将自己所想的,变成事情的真相。
而后半句,则是指的,哪怕是同一件事情,落在不同人的耳中,可能也会有所不同,这和每个人的思想意志,认知不同等等有关。
就如那吴有德的证言,在旁人眼里,却是已经将那吴仆生实锤,凶手无疑,但是,在兵书楼众多人眼中,却无一个人相信,这便是认知不同带来的结果。
若是仅仅听信其中一方,只会使得真相蒙尘。
李归耕叙述完“闻”,心中畅然。
他并未刻意去用自己书中所学来进行注解,而是将书中所学与自己亲身经历结合,进行验证,每一句注解都是有感而发。
而随着这一注解诞生,其中感悟,尽都化为一篇名为《闻的文章,融入到了李归耕的儒相之中,那儒相洁白栩栩如生,似乎变得更加完整,而围绕在儒相外的文气,也变得更加浓郁厚重。
显然,又是儒家修为有所增益。
李归耕明悟。
这就是“说”吗?
这里的说,并不仅仅指用嘴说,而是传达的意思,除了嘴巴,注解也是传达的一种。
将自己感悟所传达出去,却是《学子说的践行,让李归耕在九品儒生的道路上,再前进一步。
“说,传达也!儒学之士,当将思想传达,非未服也,为众拓思想,为众解疑惑,为众指迷路……”
儒学之士,传达自己的思想,不是为了强行去说服别人,将自己的思想硬生生塞进别人的脑子,而是要为别人开拓不同的想法和思路,或者为他们解答疑惑,指点迷津。
此言一出,再次化为一篇名为《说的文章,融入到了李归耕的儒相里面。
儒相进一步震荡完善,四周文气更加汹涌。
随着儒相的完善,在那外界,那一张张忠太儒的手稿,接连两个字,却是突然散发出滔滔文气光芒。
引得澹台宣凌震惊变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