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村确实是不大,全村也就100多人。
雪花虽然不大,但基本上没有停下过,因此,林阳、姜丽丽、汪保生他们到达时,已经是上午9点多。
知青点的住地,一半都不在村里。
“大爷,麻烦你一下?”
姜丽丽在村口看见一个老头,就想打听一下。
“什么事?你说吧?”
“这里是小桥村吗?”
“是呀!”
“村里面的知青住在什么地方?”
“你们顺着这条小路,再走三里多地看见了。”
就在汪保生拉着马掉了个头的时候,一男一女两个年轻人走过来了。
“金山、秀梅,这下雪天,你们不在家里面呆着,这是要去干什么?”
老头跟他们说话,应该是认识的。
“爹,我们去知青点看看。”
“噢,他们三个人正好也去知青点,你们给人家带个路。”
林阳听到他们的对话,方才明白是一家人。
“那就谢谢你们了!”
姜丽丽说罢就挥了挥手。
“你们是从哪里来的?”
那个叫金山的男人问。
“我们两个人是从长春来的,他是从京城来的。”
“京城?你们是来找人的吧?”
“是的,我来看我姐的。”
林阳搭话了。
“你是林兰的弟弟吧?”
叫秀梅的女人突然插话了。
“你怎么知道?”
林阳非常惊奇。
“小桥村12个知青里,京城的也就一个人,哈哈哈,所以,这根本就不用猜,我知道你的名字,就是你姐告诉我的。”
秀梅把其中的原因说清楚了。
“你来的正是时候,林兰病了好几天,我们就是去看她的,咱们快走吧!”
金山的话,令林阳一下子就紧张起来了。
“我姐怎么了?他病的厉害吗?”
“就是不退烧,其他的问题,村里的医生也看不出。”
知青居住的地方,是小桥村废弃的一处闲房子,在知青门来之前,简单的收拾了一下,就让他们住了进来。
靠东面的是三间土坯房,里面用木板间隔成三个独立空间,两头住人,中间当厨房用来烧火做饭。
两头房间里的火炕也是临时搭建的,炕面是踩实的湿土,不是用泥抹平的炕面。
炕面上铺着苇席,还算干净,就是墙面黑乎乎的,用木板做的间隔墙还透亮漏风。
“那就是我们的知青点。”
金山指着不远处的房子说。
“你也是知青?”
汪保生马上问了一句。
“是啊!怎么?看着不像嘛?”
“我们真的没有看出来?”
姜丽丽补充了一句。
“哈哈哈,这不能怪你们,一转眼快10年了,我叫武金山,有时候,我都记不得自己是个来自大上海的知青。”
武金山充满了苦涩的意味。
“大姐,你也是知青吗?”
姜丽丽问那个叫秀梅的女人。
“她不是知青,是我的媳妇,她叫刘秀梅,就是小桥村的人,我们今年春天刚刚结婚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