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这件事即将善了之际,忽一日,郓州又发文书至,这回话锋却大变。
武植被察核,要他听参待罪,行凶者武松也要解往郓州审讯,一切来得那么快。
一定是西门庆发力了,只是没想到他的后台那么硬!
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县级官员的选用,宋太宗曾说:“百里之长,字民之要官也”,并要求地方长官向朝廷推荐县级官员人选,皇帝要亲自召见,考察合格后方可任命。
内地知县、县令一般由文臣担任,只有在沿边地区,或内地特殊地区需要武力弹压者,才允许符合条件的武臣担任。文臣中又以科举考试选拔的进士出身人为主,凡是恩荫补官的无出身之人,一般要经过多年基层历练、考试合格、由现任上级长官保荐,才能升任县令一职,凡入粟补官者一概不许任亲民官。
武植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经宿太尉保荐,出任阳谷县令,那是根正苗红,轻易不会有人与他为敌。这西门庆是他治下,却能颠覆他的官身,不能不让刘府尹惴惴。
好在武植也不是没有门路。这边接到消息,那边就已经派出人马知会了朝中宿太尉。
虽然是待参之身,但在朝廷未派出新任官员交接之前,他依然是阳谷县令。等他收拾停当和新一任县令交接之后----对方来得也挺快的----朝廷敕令又下,这回改为另有任用。
至于武松与西门庆斗殴,交由本县新任县令依法决断。
不用说,肯定是双方背后的人有过一番较量。但是无论如何,对武植来说都是很好的选择:蔡京权势熏天,也就是宿太尉得徽宗皇帝器重一时奈何不得。在阳谷县,有西门庆在彼,无论换哪个县令都无法撼动其的地位。
没办法,古代皇权不下乡,就是在很重视县级官员的宋代,经国家正式任命的官员人数却有限,难以应付繁重的行政事务,于是长官不得不依赖大量吏人。
但是朝廷正式任命的县级官员人数有限:大县设县丞、主簿、县尉各一员,个别繁难大县或任命主簿与县尉两位,其余中小县则根据县域大小和治理难易程度,配备一至三名行政官员,最小的县只设一员主簿或者县尉兼任县令。
这几个人怎么能应付得了繁重的行政事务?于是县级长官不得不依赖大量吏人。
按制度,宋代州县吏人与官员在管理方面差别巨大,吏人由当地人担任,不是中央选拔的,不受任期限制,政府一般不颁给俸禄。每个县的吏人人数少则数十人,多则一百多人,甚至二百余人不等。
而县官只有区区数员。所以,如果知县、县令能力不强,便难以统领如此众多的吏人,就会出现常常被宋代士大夫指责的“吏强官弱”、“吏人世界”等失范局面。
西门庆就是这样的强吏、编外公务员。在武植之前,数任县令都拿他没有办法。武植到职后倒和其扳了几次手腕,总算勉强压制住对方。
这一次虽然表现上西门庆灰头灰脸,但最后的结果是武植去职县令另换他人,实际上还是西门庆笑到了最后。
新县令刚到任,西门庆的家人便撤回状子,倒让刘府尹老怀大慰。民不告官不究,这事终于了了。
武植纵有不甘,只能忍了。?
<!--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