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在徽宗朝以前,以王伦县学生员的水平,根本没有资格入这里的。正常情况下,王伦必须先是县学成绩合格才能入州学,再通过太学的入学考试从州学升补太学,这一番操作叫“补试”。
补试合格,才录取为太学生。
当然,录取了开始也只能作为“三舍”中的外舍,即在“辟雍”里读书,其相当于太学的预科学校----“太学专处上舍、内舍生,而外学(辟雍)则处外舍生”。“士初贡至,皆入外学,经试补入上、内舍,始得进处太学”。
而后如果成绩优异,经过考评有机会升入太学里读书,先从内舍开始,即本科段的学习。
内舍成绩如果继续好,恭喜,你可以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了,即上舍。修满一定学分、成绩优异的,上舍学生可以马上毕业,赐进士出身,授予官职。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三舍”里要通过很多的考试,在规定年限必须升舍,不可能让你一直在里面享受国家的补贴的,就和后世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劝退:
每月有“私试”----“孟月经义,仲月论,季月策”。
季有季度校定,年有年度校定。
每年二月下旬,太学外舍还要举行一次由礼部派员主持的考试,叫“公试”,“初场以经义,次场以论、策”。
如果不幸中招,按元符元年的教育立法,轻则降舍,重则“三试不升舍,遣还其州”,即外舍生三年未能升内舍、内舍生六年未能升上舍,将被勒令退学,遣回籍贯地。
王伦已经切知体会到了学历的重要性,武植他们给了自己一个好机会,但是能不能抓住,他没有把握,这很让人苦恼。
主要是太学进行常规儒学教育,这可不是背诵几首名诗名词能解决的事,是真的要下功夫读书的。
好在这是大宋,如果穿越到了明清,王伦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在这里,他还有点用武之地。
主要是宋代太学的专业分为“经义”“治事”两个专业的斋。经义斋的学生主修经史与学术,“选择其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入读;治事斋的学生则主修实务,“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如治民以安其生,讲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田,算历以明数是也”。
这一分斋教学法是胡瑗在湖州州学当教授时创设的,随后被引入太学系统:“庆历中,天子诏下苏、湖,取其法,着为令于太学”。
王伦是不可能从事经史与学术的研究的:穿越到大宋研究国学?笑话么!那可正应了一句诗“寻章摘句老雕虫”,要是自己有这个兴趣,前生不会报考理工科的!
尽管学习儒家经典会有比较高的学术道德修养,大宋以儒治国,有机会充任较高级的统治人才。
还是主修实务的好,有治兵、治民、水利、算数等科目,将来成为各职能机构的专业技术或管理人才。当然,主要是王伦自信是理工科出身,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易于考试通过。
他已经想过在这里好生混上一段时间了。?
<!--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