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距离台湾约莫50海里,是保卫台湾防止鞑子入侵明郑的战略前哨,自古以来军事地位极其重要,素有“无澎湖则无台湾”的说法,永历十五年郑成功亲自率军从厦门出发东征台湾,抵达澎湖海域遭遇暴风袭击,被迫临时驻扎澎湖抛锚避风,当时荷兰殖民者由于兵力匮乏没有在澎湖驻军防卫,坐视明郑军队安然休整后从容不迫通过鹿耳门进击台湾,仓猝应战惨败被迫投降,识者无不认为荷军自失地利,是导致决战失败被迫灰溜溜退出台湾的重要因素。
郑成功军事眼光极为高明,自然不会重蹈荷兰殖民者的复辙,收复台湾坐镇东宁府后立即下令骁将刘国轩率领明郑水师驻扎澎湖,花费二十多年苦心经营,把澎湖建造成为抵挡鞑子水师入侵台湾的战略要地,郑经袭位后特地设置澎湖安抚司,正式成为明郑一府两州三司之一,历代延平郡王为确保东宁府安全对保卫澎湖都极为上心,明郑户官每年都要拨出大批经费在澎湖诸岛添城筑垒,先后在牛头山、西屿头等????????????????邻近岛屿设置坚固炮台,派遣哨船快艇前往海峡中线往来巡逻,防止鞑子水师突袭登陆。
明郑水师的大本营位于澎湖港,是由多座岛屿包围的深水良港,全盛时期驻有主力战舰数百艘,光是每日运往澎湖港的给养就高达数吨,从早到晚船只进出港口络绎不绝,鞑子水师战舰无不退避三舍,如今明郑水师被冯锡范刻意打压士气低落,不少水师官兵感觉前途无望,偷偷潜往漳州厦门投降施琅,驻在港口的主力战舰已不足百艘,设备陈旧经费紧张,被施琅指挥的鞑子水师战舰迫得再也不敢越过海峡中线,在战略上处于防守态势。
饶是如此明郑水师将领对抵挡鞑子水师入侵还是信心十足,施琅虽然绰号海霹雳精通海战,然而论起军功还是不如明郑军神刘国轩,施琅降清初期曾与刘国轩数次海上交锋,屡战屡败狼狈溃逃,只要刘国轩依旧掌舵明郑水师,水师主战派将领对击败鞑子水师入侵就有充足信心。
少帅刘俊虎就是水师主战派的狂热分子,他在镇国公府歇宿了一晚,次日清早告别恩爱缠绵难分难舍的爱妻傅绮韵,跟随刘国轩乘坐战舰镇海号悄然返回澎湖,率领水师官兵每日出海训练,想方设法提高战力,等待与鞑子水师战舰决一死战。
虽然刘俊虎整日梦想反清复明驱除鞑虏,仿佛凭仗强大水师就能效仿明太祖朱元璋北伐中原,灭掉窃据江山气焰正炽的鞑子政权,然而他毕竟是刘国轩刻意培养的接班人,对当前局势有着清醒认知,明白内忧外患的明郑此时绝不是鞑子敌手,能够依托海峡天险抵挡鞑子水师舰队入侵已是侥天之幸,正因如此刘俊虎更加疯狂整军备战,想要凭仗地利击败鞑子水师,确保明郑能够据守台湾割据自雄,等待时机成熟反清复明驱除鞑虏。
即使反清复明暂时不能成功,留待后人也好过把国姓爷辛苦打下的海外基业白白献给窃据汉人江山的满清鞑子。
“扬帆出发,目标海峡中线!”
刘
俊虎双脚稳稳踏在有些摇晃的甲板上面,转头望向逐渐变小的澎湖港,嘴角抿出丝得意微笑:自己借口出海训练率领手下官兵离开澎湖港,真实目标是前往海峡中线偷偷窥探鞑子水师操演,老爹居然眼睁睁瞧不出来,看模样也是有些昏聩。
想到操演刘俊虎眸子陡地现出丝阴影,前些时日他无意获知情报晓得施琅派遣水师战舰越过海峡中线实兵操演,按照明郑与满清心照不宣的默契,施琅此举其实已经破坏了海峡和平,肆意试探明郑水师底线,刘俊虎气不过便跑到刘国轩面前请战,却被刘国轩严厉训斥了一顿,说鞑子水师势大难敌,应对之策莫如外松内紧暗中戒备,切莫随意前往破坏海峡和平。
明明是鞑子水师越过海峡中线故意挑战底线,无能老爹甘当乌龟却还要说得冠冕堂皇,下令明郑水师战舰不得出海前往海峡中线,刘俊虎恼怒之下乘坐战舰金陵号出海“训练”,他是少帅身份与众不同,明郑水师虽然后勤紧张也不会少了金陵号的炮弹供应,因????????????????此大肆挥霍并不太心疼。
站在刘俊虎身后的是名独臂青年军官,浓眉大眼神情彪悍,正是复明号上曾与蒋德威起冲突,被蒋德威挥刀剁去臂膀的少壮派军官郑睿,护卫粮船返回东宁港后冯锡范本想用以下犯上的罪名把郑睿斩首示众,却被护犊刘国轩硬保了下来,自然把总职位一撸到底成了低贱士兵,还被刘国轩下令痛责五十军棍打得死去活来,虽然郑睿办事鲁莽误却军机,敌视陆师的水师主战派将领却为他叫好,等郑睿养好伤后刘俊虎便通过关系硬要到身边,表面上还是普通士兵身份,然而关系亲近赛过亲兵队长。
见刘俊虎眼里射出冷厉锐芒,郑睿跟随日久自然心知肚明,上前一步轻问道:“大哥,你可是担心鞑子水师有朝一日突袭侵犯澎湖?”
刘俊虎嗯了一声,他与郑睿情投意合已结成异姓兄弟,啥子心思都不会隐瞒,点头道:“爹爹顾全大局委屈求全,以为只要不出兵挑战施大汉奸便会心软放过,焉不知施大汉奸认贼作父为虎作伥,早就忘记自家的汉人身份,无论爹爹如何退缩忍让还是会发兵进攻澎湖。”
施大汉奸是某位明郑水师将领特地为施琅取的绰号,流传开来后在明郑水师中间大行其道,公开唾骂毫不掩饰。
刘俊虎说的有些口干,咽了口唾沫亢声道:“自古汉贼不两立,施大汉奸为了功名富贵一力主战,爹爹忍让退缩只能助气气焰,依我的想法索性爽爽快快打上一战,即使战败也是马革裹尸为国捐躯,胜过唾面自干含羞忍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