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郑胡离殿之后,赵王俯瞰群臣,开口询问道:“诸卿,有何高见,但说无妨。”
片刻后,文臣中一人出列,手持笏板低头躬身,谨慎说道:“启禀我王,下臣以为,我赵廷当同意太子胡奏请。”
赵王见是此人,不由一笑:“哦?没想到寡人的‘附议中大夫’今日却是第一个进言,难得卿有心,说说看卿之见解。”
中大夫正是蒯固,单看外貌蒯固是个伟岸男子,说起话来掷地有声且不失温润之感,其声响彻大殿,又让人如沐春风,精神为之一振。
他闻赵王问,低首看笏,缓缓答道:“公子胡为两国邦交质赵八年,期间从未回国,一直兢兢业业,今日为亲请命,王上若是不允,恐有损王上贤名,故而于情于理我赵廷都该准奏。”
蒯固话音刚落,便又有一人出列说道:“王上,臣觉得中大夫所言多有不妥。”
王上看向此人,是仆大夫王旭,便问道:“何以见得?”
“中大夫之言,是以私情考虑,然公子胡质赵,实为国事。”这仆大夫王旭身材有些宽胖,但十分结实,一出列,如同一块巨石立在那里。“公子胡受国君命,质于赵国,保两国不起刀兵,为其职所在,责任甚重,当无怨无悔,切不可因私废公。故臣以为中大夫所言不妥。”
“臣附议。”武将中也出列一人,是郎将卫都。
卫都说道:“郑国土地虽少,但其国人敢战能战,颇有勇武,有郑师劲旅之称。其君主素有大志,多次征伐,欲寻突破之处,开拓疆土。昔年赵郑两国边界多有交锋,如今两国交好,多赖于公子胡质赵。然,前日刚得加急军报,郑国伐燕大军已南返。此时放公子胡归国,使郑国无有后顾之忧,臣觉得甚是不妥。”
“臣亦附议。”又一武将出列说道。“我赵军主力正与汉军对持西境,两国虽未言战,却已是剑拔弩张,战事一触即发。此时放公子胡归国,若是郑国来攻,那我赵国便是背腹受敌。故臣附议。”
蒯固被连番反驳,也不恼怒,就这么气定神闲的站着,闭目养神不发一言。
赵王见没有人进言了,便点名说道:“太傅,卿贵为三朝元老,有何见地啊?”
太傅公叔博,年已古稀,眉须皆白,却满头乌发,其人面色红润,身强体壮,精神奕奕,一点也不像个老者。
见赵王点到自己,公叔博出列,拜奏道:“臣以为,中大夫所言有理,然卫都将军亦是有理。公子胡质赵已有八年,纵观古史,公子质国如此之久,前所未有。之前公子胡未提及归国之事,也就罢了,如今面谏我王,如若再强留,恐有监禁他国公子之嫌,会为列国所不齿。然而卫都将军所言确实是一隐患,但毕竟是假设,且郑国刚伐燕而归,国力损耗尚未恢复,兵乏马疲将士无有斗志,此时攻我赵国,臣敢断言郑必不能胜!所以,老臣斗胆进言,请王上答应公子胡之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