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对于这些案件本身,而是对处理这些案件的方式和流程。
作为一个老政客,偶有阳奉阴违,本身就是一件无伤大雅的小事儿。
更何况,胤禵这次连阳奉阴违都算不上。
顶天了也就是因为正当理由,灵活变通了一下,康熙自然不好太过苛求。
出于几十年处理朝政的经验,就算是保守来算,一百号犯人,两轮审判加上一轮复核。
如此巨大的工作量,照着刑部的尿性,一个月搞定都算是高效了。
胤禵竟然一晚上搞定了,还能保证结果的有效性和正当性,简直就是个奇迹。
在康熙看来,如果相同的方法如果能够推广开来,朝廷中央的行政效率一定有一个质的飞跃。
耐不住康熙的追问,胤禵简单介绍了一下新的方案。
当然对于其中的重点,胤禵做出了偏好性的改变,更加倾向于在表达分权制衡,就能提高效率。
因为在胤禵看来,从明到清,本来应该随着人口数量增大,技术基础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前提下。
新的生产关系,以及新的生产阶级,应当能够顺利产生。
只是没有想到,由于从朱元璋开始废除宰相制度之后,皇权和士权的相对平衡彻底被打破。
没有人是能够长生不死的,皇帝自然也不例外。
对于朱元璋和朱棣这种相对圣明一些的皇帝而言,士权当然是其施展拳脚的障碍。
但是,无论是谁都很难保证,每一任的皇帝都能如此贤明。
在这种情况下,皇权失去了士权的制衡,自然会导致宦官走上历史舞台,开始大放异彩。
到了清朝,自顺治开始,就一直在加强皇权。
视百官为奴隶,视万民为仇寇,彻底扼杀了生产力进步的机会。
对于胤禵的论调,康熙一时之间有点不置可否。
作为加强集权最直接以及最大的受益人,康熙很难下这个决心去分权。
当然胤禵本人也不着急,毕竟这事儿只能慢慢来潜移默化,着急一点用处都没有。
其实自打前一日,接道康熙转变态度消息的时候,胤禵加速审判本身就已经开始在设套了。
起初只想着先示弱一下,不着急发言,看看会有哪些人出言攻讦。
然后再拿出扎实的资料,反戈一击,让其出出丑,算是小惩大诫。
只是完全没有想到钓上来个大鱼,太子如此着急,竟然直接贸然出手,而且还没能一击即中。
胤禵当然乐意抓住机会,及时调整了方式,反衬出太子的私心以及无端指责兄弟的丑恶面目,使其在康熙心中的印象分,大打折扣。
为了让对手死的更明白一些,胤禵接着道:“还有一件事情,请求皇阿玛下明旨确定下来,并且通过邸报,下发各级有司衙门。”
胤禵这也算是乘胜追击了,圣旨这玩意儿,在清朝之前一般还需要走官方的流程,比如明朝的六科给事中之类的,可能还有一定的否决权。
但是在康熙年间,已经逐步开始慢慢绕开公开渠道,转向私人化。
在康熙批阅的请安折子里,就会夹杂着其本人当时写下的各种观点和看法,基本也被当做圣谕来使用。
保密效果好,但是不符合胤禵的需求。
康熙见其郑重其事,好奇问道:“到底是什么事情,让你如此看重,不妨说来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