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十四年(1449年)7月11日,北元以二十三大军,分四路齐攻大明。
据锦衣卫、东厂谍报汇总:北元大汗脱脱不花率奴儿干行省以兀良哈三卫为代表的蒙古部落进攻辽东,此为第一路。
北元太师也先率瓦剌本部进攻大同,此为第二路。
北元枢密院知院阿剌率鞑靼本部进攻宣府,此为第三路。
北元大将阿乐楚率东察合台汗国与哈密国的蒙古部落攻打甘肃,此为第四路。
得闻北元来犯,明英宗朱祁镇力排众议后,率二十五万大军而御驾亲征。
朱祁镇在8月2日抵达大同后,呆了不到一天,因不见也先所部,经太师张辅劝诫,在留下太师与部分精锐于大同后,明英宗遂下令班师回朝。
而后脚赶到的北元太师也先在得知明英宗班师后,善于抓住战机的也先自然不顾已严阵以待的大同,而是下令立即追击明英宗。
当明英宗悠哉游哉地来到宣府后,也先也很快后脚追到宣府。只是前者在边墙内,后者在边墙外……
8月13日,当明英宗抵达雷家站(紧邻土木堡),就标志着也先与在前面等候明英宗的阿剌知院,不仅即将完成两路大军的会师,也即将形成由朱祁镇主导的北元军对明军的包围圈。
当晚接到锦衣卫谍报,得知也先袭击大军后部,明英宗不顾诸臣谏言“北元即将形成对我军的前后夹击之势”,仍令成国公朱勇率仅有的四万精锐骑兵赴鹞儿岭,与占尽地利且以逸待劳的也先部决战。
在得知朱勇在鹞儿岭被也先伏击后,想到可能的前后夹击,明英宗当时倒是爽快地接受了诸臣“撤退”的谏言。
但随即而来的也先假意议和,让撤退到土木堡的明英宗又改变了撤退的主意。毕竟此时撤退,对多数人来说会看成逃跑……
就在明英宗在土木堡幻想议和之际,他又惊人地下了一道让兵家匪夷所思的敕令:令在土木堡的明军放松军备而就近取水。
或许是朱祁镇美滋滋地想着,连日行军军士饥渴疲惫,既已然在议和,为什么还要让军士戒备,还不如让军士即刻去取水解渴。
这无疑让也先与阿剌知院,在此刻完成前后夹击之势,而被围的明军又没任何防备……所以在入夜时分,八月十六日的“土木堡之变”就如死神镰刀般来临于困于土木堡的明军身上……
八月十八日,土木堡此刻朝阳如血。
看到太师张辅率军赶到土木堡后,又见太师双目通红地看着土木堡这满目疮痍的景象,率骑兵先行赶到且一直受太师钟爱的石亨也不知道自己现在是怎么回事?
因为他觉得此刻在风中的太师如同屹立不倒的山岳。
又看了一眼站在太师旁边而又一脸冷峻的杨洪与张軏,石亨跪奏地道:“禀太师,末将所部已将神机营遗落下的火器,全部收起来”。
见已是白发苍苍的兄长微微颔首,张軏发现一名锦衣卫骑着马风风火火地赶来。在看到锦衣卫下马后,一副神情慌张的样子,张軏喝道:“天还没塌下来,你慌什么”?
被自己长官一顿喝斥,又见太师张辅安然无恙,这锦衣卫随即冷静下来,他向张辅跪奏地道:“禀太师,有部分败兵已向京师(此时的京师,已是北京)方向逃去,陛下被俘之事很快就会传到京师”。
闻此,张辅立即对其弟张軏令道:“你迅即掌骑兵五千回京师。赶到京师后,告诉太后他们,我已发钧令南方中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各行都司、都司、土司调兵北上勤王。”
“接管在京京营的兵权后,再协助掌管虎贲军(御林军)的张輗掌控京师局势。”张辅继续令道。
“回到京师先告诉张輗,即刻封锁京师,实行军管。凡文、武、儒臣或以上任何异动者、任何逃离京师者即刻斩杀且全族问罪”。张辅想了想,最后对张軏令道。
张軏既没有问上到何种地步,以他对兄长的了解,他知道是可以上到什么地步的;张軏也明白他兄长此刻并未下钧令,而令南方诸行省北上勤王……
觉得这些不重要的张軏,见兄长不再吩咐,并回道:“遵太师钧令”。
看到张軏转身而去后,杨洪与石亨旋即又听到太师令道:“杨洪你即刻去整军回京。若是不能抢在也先之前赶回京师,立斩不赦”。
“石亨,将火器向有司移交后,即掌我令旗在路上招抚溃散败兵”。不待杨洪回话,张辅再次令道。
“遵太师钧令”。杨洪与石亨齐声应诺。
杨洪与石亨走后,张辅对仍跪在地上的锦衣卫声如洪钟地令道:“取笔墨与我大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