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在你们家乡这种植物叫什么,我们家那里管它叫拉拉藤,藤刚好谐音疼,意思是在身上划拉一下,你就要疼了。”
“葎草看上去像是一种藤类植物,实际上它属于荨麻目桑科葎草属,在茎、枝、叶柄上都长着倒钩刺,逆着方向在皮肤上轻轻一划,皮就被划开了。那些倒钩刺偏偏又不结实,往往会残留在伤口里,所以被它划伤,伤口会又疼又痒。”
“咱们避开它,去其他地方看看。”
顺着这片葎草边缘走,李正终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藤蔓。
这些野生的藤蔓完全是野蛮生长,纠缠在一起,仅仅是将其理顺了都花费不少时间。
收集到的藤蔓长短不一,长的能有十几米,短的只有几米。
李正盘了几根长点的,套在脖子上,直接转身顺着原路返回到湖边的临时营地。
把藤蔓放下,再把机器找地方架上,然后清理出一片风水宝地,收拾地干干净净。
再把那三根开过凹槽的毛竹拖过来,对接好凹槽后,岔开用藤蔓绑紧。
架好绑起来的三根毛竹,将其调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架在地上。
找好支撑点之后,李正在毛竹接地的地方用柴刀刨出一个浅坑,将毛竹固定住。
“这样不够保险,最好用石头之类的重物压一下,以免风太大把它吹塌了。”
既然提到了石头,自然少不了搬运石头的过程。
李正往返几次乱石滩,搬回来六块大石头,将三根毛竹压稳。
之后,他手持摄像机,对着三根毛竹之间的空间比划道:“想要把它封上,就要在这三根竹子之间绑上支撑物,缩小空隙,之后再想办法把缝隙填满。”
回头,拖过来刚才修整过的毛竹,一根根比划好长度将其砍断,然后再竖着将其劈开,再用藤蔓绑在支撑柱上。
一圈一圈的半截竹片绑上去,直到天色渐渐暗淡下来,工作量才做完一半。
看看天色,李正索性先停手,出发去把渔笼收了上来,顺便摸上来一小锅田螺,开始造饭。
渔笼加固后,更耐用了一点,可惜底子不好,在水里泡了一天,有几处已经松开活动了。
不过里面捕捉到的猎物倒是一个都没跑掉,六只螃蟹跟两条小鲫鱼,渔笼表面还爬了七八个田螺,也一并摘下来。
将食材该去鳞的去鳞,该清洗的清洗。
一切都弄干净后,把锅放在火堆上,等着它烧开。
趁着这会儿天还没有全黑,李正又往竹屋上绑了一些竹片,将工程进度又推进了一点。
太阳落山,天边只剩余晖,李正把摄像机架在竹屋里面,拍摄外面的自己吃这顿晚餐。
夕阳余晖下,李正的身上多了一丝落寞与寂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