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濙越发错愕,这位定国公的话是越来越难懂了。
“下官,下官一时还不明白,但下官会努力思索,争取早日领悟。”
徐景昌含笑,随即拿着胡濙的文稿,上了马车,直接去乾清宫了。
朱棣见他来了,还挺高兴的,“刚刚说过朝廷政务的事情,这么快就有着落了?”
徐景昌笑道:“这还没有这么快……有些事情尚存在争议,比如说朝廷应该救济灾民,但是针对患病的百姓,需不需要救济?”
朱棣眉头一皱,“得病着实可怜,能救就要救。”
徐景昌两手一摊,“陛下,治病可是无底洞啊,更何况天下间也没有那么多医者,万一庸医害命,又该怎么办?”
“这个……那就不救。”
徐景昌道:“陛下,可有些瘟疫,动辄成千上万,跨州连郡,这也不管?”
朱棣眉头紧皱,哼道:“朕问你要不要管,你现在给朕出难题,你到底是怎么回事?”
徐景昌笑道:“陛下,治国理政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朝廷的职责所在,也不是三句话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先让朝臣忙乎着,臣这里倒是有一件事,明年陛下就登基五年了,是不是该做一个小结,盘点一下成果,尤其是针对诸多的业绩,从内到外,从上到下,做一个详细的盘点。然后昭告天下,也能告慰太祖皇帝。”
朱棣听到这里,顿时来了兴趣,这个提议可太好了,完全符合他的胃口。
“快说说,你都准备怎么办?”
徐景昌道:“陛下,现在还有些时间,大的功绩,比如平定安南,痛击瓦剌,收复漠南,开拓辽东……这些事情都不着急,没准到了明年,可以说的事情更多。现在臣的意思,是针对民生经济,以小见大。比如应天最大的丝绸作坊,最新建成的下关码头,还有国子监改建,应天外城……陛下做了太多的事情,恩泽苍生,百姓铭感五内。我的意思陛下要不要去这些地方看看,也接触一下百姓,了解最新的民生情况。”
徐景昌又补充道:“臣可不是说陛下不通民生啊,实在是大明朝日新月异,变化很大,陛下也要跟得上才行。”
朱棣略微沉吟,就说道:“老三的作坊朕是看过的,前些时候在北平,朕也看了不少,属实和以往不一样。”
徐景昌笑道:“陛下身为一国之主,九五至尊,一举一动,都牵动万方。过去每年春天,天子和皇后都要亲自耕种缫丝,劝课农桑。如今大明的根基不只是农桑,也包括工商,陛下多去看看,鼓舞士气,提振民心。也能表明朝廷重视他们,岂不美哉?”
朱棣听到这里,彻底动心了,忍不住大笑道:“你啊,果然是鬼主意一肚子。过去朕要出去瞧瞧,朝臣百般阻拦,这一回啊,朕倒要瞧瞧,谁能拦得住?”
徐景昌将一份清单递给了朱棣,“陛下,这是臣刚刚整理出来,最近有关民生经济的重点工程,陛下可以从中挑选,也可以重新寻找,只要在决定之前,通报给赵王就行。”
“老三?朕去哪还要听他的?”
“不是,陛下别误会,是让赵王做好准备,安排笔杆子,撰写陛下需要的东西。”
朱棣长出了口气,“行了,朕心里有数了。”
徐景昌随后告辞,等他离开,朱棣就不淡定了。
这回能光明正大出宫了!
赶快叫上媳妇,两口子可以一起出去散心了。
朱棣简直太满意了,徐景昌这小子是越来越会办事了,当真是国之贤相。
徐景昌从宫里出来,他也很满意,现在手上有十来个地点……就算三天一个,也能让朱棣忙活一个月了。
也就是说,一个月时间里,咱们的永乐皇帝会收获欢呼,叩拜,大明朝的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然后心满意足,开心快乐。
然后自己呢,就可以顺利掌握朝局,随心所欲,干点喜欢的事情了。
徐景昌思前想后,决定把老岳父叫过来。
黄观道:“定国公这又是有什么主意了,居然找到了我?”
徐景昌道:“那个老泰山,您去秦淮河不?”
黄观喝了一口茶,差点喷出来,“这是能说的吗!”
徐景昌道:“不是这个意思,其实我反复思量过了……京城首善之地,有个名闻天下的秦淮河,弄了那么多女子,摧残青春,消磨志气,属实不算什么光彩的事情。”
黄观定了定神,好奇道:“你准备把秦淮河都关了?”
“不不不。”徐景昌道:“我从来没那么想过……我的意思各地是不是都有戏剧?比如昆腔,比如凤阳花鼓,比如河南的豫剧,北平那边也有民间的木板鼓书。”
黄观道:“你的意思,是要把这些弄到秦淮河?”
“没错,盛世大明,也应该有些高雅的点缀,上下同乐,雅俗共赏,您说是不是?”
黄观略微思忖,就笑道:“妙,真是妙啊!我赞同!不,不是,是礼部鼎力支持!”黄观抚掌大笑,“从今往后,咱们是不是就能光明正大去秦淮河了?”
徐景昌一怔,下意识道:“您老以前偷偷摸摸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