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出征,不怕遇见困难,怕的是出现困难,却是束手无策,没有任何解决的办法。”陆逊道,“将问题归咎在潘将军头上,只要换人,问题就解决了,给士兵们一个交代,他们也就暂时安心了。”
“可是,如果告诉将士们,襄阳城内也能无限制备此物,而我军却束手无策,没有任何应对之法。你叫将士们如何再听我命令,舍命攻城?”
诸葛瑾点头道:“大都督对人心洞察之深刻,令人钦佩。不过这招用一次好使,过几天士兵们就会看出端倪,再罚徐将军,多半就不管用了。当务之急,当是尽快研究出应对之法。”
陆逊叹道:“唉,子瑜啊,此事说得轻巧,谈何容易?”
诸葛瑾道:“司马懿坚守洛阳那么长时间,不可能没见过蜀军在战场上使用这招。他是如何应对的呢?”
陆逊沉默不语,过了良久,突然开口道:“你我待在这里,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出個名堂来,走,你我同去前线。看看这东西到底有没有破绽可寻。”
诸葛瑾道:“好啊,正所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去前线看一看,说不定就有办法了。”
二人于是来到前线观战,观看了整整一日,却是毫无战果。
顶着令人触目惊心的伤亡率,吴军硬是又坚持死战了一天,除了在城下丢下无数具的尸首之外,似乎是一无所获。
但人终究不是钢铁之躯,到了第二日一早,畏战的情绪已经在吴军之中蔓延开来,没人再愿意打头阵冲锋了。
若不是陆逊拿出孙权赐予的宝剑,强行让各将军立下军令状,这仗怕是已经打不下去了。
而就在全军开灶烧水,准备吃早饭的时候,陆逊在营中巡视,突然神色激动了起来。
“铁锅。”陆逊道。
一旁的诸葛瑾道:“大都督,啥铁锅?”
陆逊道:“我观察其物落地之后到爆炸的时间,与最早那批非常不同。最早那批,大都在落地三息之内,就会炸裂开来,而近日这一批,时间长短却截然不同,或三五息,或十来息,甚至还有在半空之中便炸开的。”
“我意,当提前命死士持铁锅预判其落点,待其落地,趁这个短暂的时间,马上将之扣住,铁锅坚硬无比,远胜木盾,如此一来,定能大幅度削减其危害。”
“好啊,真是妙计。”诸葛瑾大喜道。
千里之外的许昌,司马懿若是知晓,一定会给陆逊点一个大大的赞。
事不宜迟,陆逊当即行动,早餐之后,即寻了三百死士,每人扛一口黑漆漆的大铁锅,随军攻城。
此方式果然十分奏效,当日上午的攻城战中,虽然有大约三十名死士因为来不及扣锅而光荣牺牲,但普通士兵的阵亡率,却是大幅度降低。
有了铁锅保护,士兵们也不再胆怯,攻势再次变得凶猛凌厉起来,一如往昔。
午后,襄阳城内。
在短暂的休战间隙,高层们也正在开会,商讨如何对付吴军的“铁锅战术”。
“洛阳之战时,司马懿也曾用此种办法守城。”邓芝道,“我当时向丞相提议,尽可能剪短引线,让敌人来不及反应以扣上铁锅。但丞相并没有采纳。”
费祎道:“丞相说的没错。引线很难做到燃烧速率完全一致,倘若引线太短,很可能还没发射出去,就在我军之中爆炸,后果不堪设想。负责瞄准发射的士兵们也会因为害怕而慌忙发射,大幅降低准头。而如今使用的这批引线,更是临时制作,手艺粗糙,爆炸时间更加参差不,根本无法精确控制。”
“非也。”邓芝道,“当时情形与现在又截然不同。当时我们是仰攻,敌人居高临下。如今我们是居高临下防守一方,就算在半空中爆炸,敌人的损伤也是远大于我们。”
“若不是在半空中爆炸,而是在城头直接爆炸呢?”
邓芝道:“玩火者,偶尔伤及自身,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命士兵们穿好铁甲,戴好铁盔,尽可能降低伤害便是。”
费祎还是颇为犹豫,看向文聘道:“此事还是听听文将军的意见吧。毕竟若火药爆炸伤及自身,伤的是文将军的人,而不是你我。”
邓芝道:“那是自然。”拱手对文聘道:“文将军请。”
文聘毫不犹豫地道:“不必担心自伤,直接剪短便可。丞相当时攻打洛阳,是可进可退的。而我们如今的处境,却是退无可退,倘若犹犹豫豫,城破之日,你我都得死。除了这个办法,我想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文聘又转头对费祎道:“君宽仁之心,文聘十分感谢。但眼下不是纠结这个的时候,所谓慈不掌兵,为了让更多人能够活下来,该心狠的时候,便应果断出手,不能有丝毫的犹豫啊。”
……
随着城上城下一声声剧烈的爆炸声响起,战场的惨烈程度,再次猛地上升。
每一次新技术的发明,对于人类整体而言,无疑是进步的,但对于战争中的士兵和平民来说,却是令人胆寒的恐怖噩梦。
从冷兵器代替石头棍棒,从枪械代替冷兵器,再到坦克飞机大炮,再到原子弹,莫不如此。
十五日之期,终于到了。
对于双方的士兵来说,这十五日的每一日,都是度日如年。
第十六日清晨,诸葛亮大军浩浩荡荡的战船准时开进汉江。
陆逊带着满腹难以消化的怨恨,再次回望了一眼襄阳城那早已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的城墙,不得不忍痛宣布,拔营撤军。
而与陆逊同样不爽,甚至比陆逊还要积怨深重的潘璋,在撤军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本部兵马,直扑旧日驻地秭归而去。
战前陆逊向诸葛亮许诺,将巫、秭归二县奉上,以换取十五日的时间。巫县是小地方,将军李异是个不值一提的小角色,没什么话语权。而秭归却是个大县,将军潘璋却是东吴屈指可数的善战之大将。
本来陆逊许给潘璋,战胜之后,在樊城驻军,以替代秭归。樊城人口众多,地理优越,当然比秭归要好,所以潘璋也是满口答应。
但如今战争失利之后,这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
东吴制度,将军驻军之地,相当于就是半个食邑。没有了食邑,如何养军?哪怕陆逊再给他安排一个地方,大军失败之际,也不可能比秭归更好。
潘璋的想法,是趁汉军还没有来得及进驻,自己先将秭归占住了。汉军若来,一概赶走。
想让我挪窝?对不起,那就得看看是谁的拳头更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