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宝琪双腿一并,朗声说:“已经就位,随时可以行动,不过……”
“不过什么?”李治问。
“天已经黑了,这么晚行动,晚上敌我难辨……”尉迟宝琪斟酌着说。
李治听明白了,天黑不光难以分辨敌我,更难以顾及人质,万一伤到了公主,这责任就大了。
“我下令,我负责,不用你考虑责任。你只管干就是了。”李治冷冷的说。
“请殿下下令。”尉迟宝琪碰了一鼻子灰,赶紧端正态度。
虾蟆陵在常乐坊,虾蟆陵产两种名酒,一曰“郎官清”,二曰“阿婆清”,长安三大名酒,虾蟆陵独占其二,其繁华富庶可见一斑。
虾蟆陵这个名字怪,是因为讹传口误传出了错,《唐国史补》记载:“旧说,董仲舒墓,门人过皆下马,故谓之下马陵,后语讹为虾蟆陵。”
那里是不是真的有董仲舒墓,作者也不知道,但现在西安已经把虾蟆陵改回“下马陵”了,但这改回来,作者认为反而不如虾蟆陵有味道了。
二更刚过,尉迟宝琪来到李治面前:“殿下,全就位了,请下令。”
“动手。”李治毫不犹豫的下令。
为了保证突袭发起的突然性,李治的命令是,不惊动本坊武侯铺兵不良人,不跟常乐坊的里正打招呼,甚至官兵进坊都不走坊门。因为谁也不知道对方在常乐坊的到底有多少眼线,万一武侯不良人里就有对方的内线呢?
所有进入常乐坊的右武侯卫士兵一律用绳索翻墙进坊,进坊前全部换成软衣,不穿一片甲胄,进坊后躲在坊墙阴影中就地隐蔽,不允许发出一点声音。
尉迟宝琪小声下令,很快,一百名武侯卫的精锐,在南北西三个方向将目标小院围了起来。
之所以是三面合围,是因为常乐坊东面坊墙外就是城墙,往东是无路可逃的。
尉迟宝琪举起手,五百名弓手举起了弓。
“放。”尉迟宝琪大吼一声。
吼声在静谧的夜里传出很远,跟吼声同时发出的,是数十只箭组成的箭雨。
小院里传出惊恐和慌乱的呼喊。
几轮箭雨过后,小院内的呼喊逐渐变小,但武侯卫的突击队还没开始进攻,远方便有人高声叫喊。
来的是本坊的武侯铺兵,里正带着二十几名武侯匆匆赶来,里正是个三十岁左右的精瘦汉子,手里拎着铁叉,远远便大喊:“什么人?”
“什么人放箭。”
李治对尉迟宝琪下令:“让他们原地等着,你的人立即冲进去。”
尉迟宝琪得令,下令突击队立即冲锋,随即快步来到里正面前,亮出鱼符:“武侯卫办案,让你的人在这原地待命。”
那里正一听是武侯卫,不敢说什么,只得带着手下远远看着。
转眼间,突击队已经冲进了院中。
几乎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因为院中原本就不到十个人,在经过箭雨覆盖过后,能拿起家伙抵抗的就只剩下四个,而且四个个个也都挂了彩,在精锐的武侯卫突击队面前,战斗很快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