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是每个读书人朝思暮想的事情,科举是他们中很对人出人头地的唯一出路。
清代在殿试前要先在紫禁城内保和殿举行复试,复试后,才能参加也是在保和殿举行的为期i 天的殿试。应试者自黎明人,要经过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然后才开始颁发试题册,进行考试。清代殿试仅考时务策一道 ,清初题目长约两三百字,康熙后变为约五六百字,有时题目还会达千字左右。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为由阅卷大臣密议八条中圈出四道为题。至日暮时交卷,殿试结束。
试卷要经受卷官、掌卷官弥封官等官收存,等到阅卷日,分交给八名阅卷官审读,每人一桌,轮流传看,并各依据自己的评判加上“o”或“△”或“"或“1"或“x”的五种记号,得“o"最多者为佳卷。并在最后从得“o”最多的卷中选出前10本送星皇上,由皇上从中评判出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最后由填榜官填写发榜昭告天下。
殿试没有黜落,参加殿试者统称为进士,只是通过考试将考生排出名次等甲,出榜分为三甲: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一甲三人立即授官,状元授翰林院编修;二甲若干名,占录取者的三分之一,赐“进士出身”称号,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若干名,占录取者的三分之二,赐“同进士出身”称号。
且说次日,一众考生在大队兵马的护送下进了皇城紫禁城,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接受了天子的殿前考试。
众考生个个心情紧张,看着那一个个锦盒,心里知道,若是自己的卷子在锦盒之中,这次殿试就算是露脸了,殿试决定的是进士的出身,虽然过了会试,便算迈入官老爷阶级了,可是将来的前途却全都在这殿试上,若是一甲,立即名震天下,将来必定平步青云,若是二甲,倒也不错,只要不犯糊涂,这辈子几乎还是稳扎稳打有机会进入高位的,可若是三甲,那可就惨了,别人吃肉,你就只能喝汤,若是运气不好,直接放一个云贵或者是辽东的县丞、县令,半辈子都是玩泥巴的命。
一旦放榜,有人欢喜有人忧,一张窄窄的榜单承载了太多的辛酸。有的考生恨不得削尖脑袋往里钻。且说梅济鼎闻放榜之事,慌忙拉着吴韵林等人直奔西直门。
到了西直门,早已人头涌动,偌大的地方早已经里三层外三层的挤满了人,人群中不时有人高亢兴奋的喊道:
“我中了,我中了”。但也有落选考生的哀叹不已。
梅济鼎一边往里头挤一边喊道:“谁是状元,谁是状元。”。
便有人答道:“恩科状元广西临桂龙启瑞"
忽的听到这句话,梅济鼎心里咯噔一下,赵括也是瞠目结舌楞楞的看着吴韵林。吴韵林只淡淡道:“功名与我如浮云,高不高中又有何妨,况且本身我不欲参考,乃天子之意。”可是话虽如此,但听状元之位花落他家,心中委实也是一番难受,无论如何人总归是庸俗的,有时候表面的看淡其实内心则不然。
几人好不容易挤进前面,看了看榜单,依次寻找,终在那名单上瞧见了几处熟悉的名字。贵州吴韵林二甲第八十八名,梅济鼎毫无意外的榜上无名。
此时,松桃直隶厅石岘卫内。
吴尚之正在家中不断来回走动着。“韵林为何还没有消息传回来啊?莫非是落榜了?”
听到吴尚之的话后,吴胜武朝着吴尚之笑了起来。
“爹,林儿是天姿聪慧,按时间会试刚刚出来不久咋会那么快知道,稍安勿躁,毕竟会试是大事,若是消息传回来,那定是满城皆知,大家肯定会讨论的。”
“如今却无人提及此事,想必是还未传回消息。”
吴尚之听到吴胜武的话后,这才放下心来。
吴尚之听到这话后,也转头看向吴胜武微笑道。
“你小子说的很有道理,但是你一直在老子面前转悠个什么玩意。”吴尚之便看向正走来走去的吴胜武道。
自从那日吴韵林中了尽仕的消息传回,吴府每日都有商贾、乡绅、官吏上门拜会,一个个想尽办法的拉关系,攀亲戚。
当然了,他们想尽办法上门不为别的事情,就为了送礼,那一马车一马车的货物,吴尚之看得是真的心动,可是他知道自己不能拖自家孩子后腿。
除了这些人之外,就是一些农户上门想要投献吴家,毕竟大家都知道过了春闱那是必做官的,而且这进士的免税田地可是高达两千亩。
这种人吴尚之自然不可能全部拒绝,当然了,他给出的许诺也只是一切要等吴韵林回来再做决定。
众人笑谈之间,这府外传来一阵敲锣打鼓的声音。
一听到这声音后,吴胜武非常激动的跑了出去。
“肯定是韵林的喜报送来了。”
吴尚之看到吴胜武这高兴的模样后,也赶紧朝门外走去。
此时他的内心也是相当的激动,不知道自己这孙子实现自己的梦想了没有,有没有中状元啊?
出门之后,这附近的街坊邻居听到这动静也都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