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番话并没能够让孙若微回心转意,得到的只有两道渐行渐远的背影。
……
乾清宫。
御书房。
朱棣盘算着原来越近的时间,心情也是愈发的激动。
“小鼻涕,三宝他们到了哪里,还要多久抵达京师?”
郑和。
又名三宝太监。
年幼时就进入到燕王府从侍朱棣,因其身材魁梧,有勇略,知兵习战,被朱棣赐名为郑和。
在靖难之役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后升为内官监太监。
随后。
朱棣为了彰显出自己的正统帝位,向世人证明他朱棣的雄才伟略,迫不及待的推出了自己的永乐新政。
其中一条就是破除太祖高皇帝的祖训,“片板不得出海”,下令郑和出使西洋。
永乐三年七月十一日,朱棣让郑和为正使,率领船队出使西洋,而这也是成为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开端。
这一次郑和率领船队由苏州出发,向爪哇方向航行,先后经过过苏门答腊、满刺加、锡兰、古里等国家。
在航行到此行的终点站古里时,郑和代表皇赐其王国王诰命银印,并起建碑亭,树立石碑。
碑文称古里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此外。
郑和的船队在经过三佛齐旧港时,遇到了大海盗陈祖义的袭击,郑和以雷霆手段击溃了这一支凶名远扬的海盗,让大明的天威响彻这一片海域。
最终。
历时两年多的时间,郑和在永乐五年九月二日回国。
虽然这一次下西洋在各方面都有些仓促,可最后的结果却让朱棣非常的满意,对郑和更是赞不绝口。
于是。
郑和在回国后不久,又开始了他的第二次下西洋。
这一次的航行除了之前去过的地方,郑和还专程到了锡兰,对锡兰山佛寺进行布施,并立碑为文,以垂永久。
然而。
郑和两次下西洋虽然成功的扬威海外,让各国知晓了天明天威。
可每一次下西洋都是靡费巨大,让文武百官多有不满。
毕竟国库本就已经入不敷出,再加御驾亲征,修永乐大典、各地的灾情等等,这些都需要大把的钱去支撑。
为此。
以户部尚书夏元吉为首的一众官员,都是极力反对郑和下西洋,甚至有大臣要以死明谏,让朱棣头疼不已。
不得已之下。
朱棣只能向夏元吉等人保证,郑和下西洋会满载而归,充盈国库,若是不能做到这一点,就不再提及此事。
有了朱棣的亲口承诺,夏元吉这些文臣方才没有再继续阻挠,郑和这才得以顺利的三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
郑和率领船队第三次下西洋,这一次不仅仅是为了扬威海外,更是为了大海的无尽财富。
如今郑和巡洋回归,不禁让朱棣的内心充满期待与忐忑。
一旦郑和这一次的收获,不能够让夏元吉这些大臣满意,以大明如今的国库来说,七下西洋将会成为奢望。
而他没有得到足够的银两来补充国库,那他明年想要亲征瓦剌,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等政策,都将会受到影响。
“回陛下的话,三宝的队伍已经抵达驿馆。”
“太子爷已经连同太孙带着一众礼部官员去迎接了,相信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召开大朝会,召见各国的使臣了。”
小鼻涕一板一眼的回答,言语间多有敬佩之意。
万国来朝!
这无疑是一个王朝的无荣耀,而他作为永乐大帝的随身大太监,他也是与有荣焉。
但。
他不知道朱棣真正在意的,不是各国使臣的朝拜。
而是郑和这一次下西洋回来,能够给大明带回多少的财富?
听完小鼻涕的回答,朱棣也是眉头一紧,随后揉了揉有些发涨的脑袋,沉声道:
“去,把秦牧和老二给朕请过来。”
$(\".noveContent\").last().addClass(\"halfHidden\");setTimeout(function(){$(\".tips\").last().before(\"点击继续阅读本更多精彩内容,接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