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他们骑马来到了大明宫,大明宫则是唐朝时期的皇宫。
丹凤门
丹凤门是唐大明宫中轴线的正南门,其长度、质量、规格为隋唐城门之最,体现其千般尊严、万般气象的皇家气派。它的规制之高、规模之大均创都城门阙之最,对研究唐长安城有重要价值,被誉为“盛唐第一门”。丹凤门发现了五个门道遗迹,是当时最高的城门,东西长达二十多丈,南北宽六丈许,是古代规格最高的“天下第一门”。
丹凤门沿用历史长达二百四十余年,北面正对含元殿,两者之间为长两百余丈的御道。丹凤门始建于唐高宗龙朔二年大规模营筑大明宫时,于大明宫南墙即长安城北郭墙东段开辟修建。唐肃宗至德二年,曾改名“明凤门”,不久复名“丹凤门”。自建成之日起,丹凤门就成为唐朝皇帝出入宫城的主要通道,在大明宫诸门中规格最高。丹凤门有高大的门楼,是唐朝皇帝举行登基、宣布大赦和改元等外朝大典的重要场所。
望仙门与建福门
宫城外墙的城门,除南宫墙中央的丹凤门外,其东侧有望仙门(再东还有东内苑的正门——延政门),西侧有建福门。
晚唐时期,皇帝多在宣政殿西侧的延英殿视朝,朝的宰相和百官都是从西侧的建福门出入,所以建福门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宫门。《长安志》记载:“丹凤门西曰建福门,门外有百官待漏院”。杜甫和贾至《早朝大明宫》一诗中,描写了早朝待漏时的情景:“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左银台门与右银台门
左银台门位于紫宸殿东,右银台门位于紫宸殿西。
晚唐时期,皇帝主要住在大明宫的西部寝宫,内侍省、少阳院、翰林院、客省等都集中在右银台门一带。右银台门外,向南直通长安城北墙的兴安门,由此门进入长安城以及皇城和大内,交通方便,所以大明宫西侧的右银台门就成为出入大明宫的主要宫城大门。
翰林门
唐代翰林、学士们每天下班,先从右银台门进入大明宫,然后再由西宫墙翰林门出去,即进入西夹城的翰林院与学士院。《雍录》卷四载:“学士院在禁中,非内臣宣召无因得入,故院设复门所以通禁庭也。”
九仙门
位于右银台门北。九仙门外正是“西夹城”北段、右三军(右神策军、右龙武军、右羽林军)驻地,此门只是右三军驻地通往宫内的大门。元和十五年(820年),穆宗即位不久,就多次到右军,并登九仙门楼观察角抵和杂戏。
玄化门
开于大明宫东墙北段,沟通东夹城内驻在的左三军与宫城的联络。东宫墙的玄化门与西宫墙的九仙门,功能相同,形制对称。
太和门
《长安志》载:左神策军、左龙武军、左羽林军等“左三军”在“太和门之北”。所谓太和门,顾名思义与“太和殿”有关。
玄武门
《旧唐书·玄宗本纪》载:玄宗除韦后时,曾亲历大明宫玄武门用兵。《唐六典》载:“北曰‘玄武门’,左曰‘银汉门’,右曰‘青宵门’”。位于夹城北宫墙中略偏西。
内重门
位于玄武门内(南)侧,是一座便于车马通行的三间一门道“屋门”——穿堂门。
重玄门
夹城北墙正中,正对玄武门。
三朝大殿
含元殿
含元殿是大明宫的大朝正殿,位于丹凤门以北、龙首原的南沿,是举行重大庆典和朝会之所,也称“外朝”。主殿面阔十一间,加副阶为十三间,进深四间,加副阶为六间。在主殿的东南和西南方向分别有三出阙翔鸾阁和栖凤阁,各以曲尺形廊庑与主殿相连,整组建筑呈“凹”字形。主殿前是以阶梯和斜坡相间的龙尾道,表面铺设花砖。在龙尾道的前方还有一座宫门,左右各有横贯东西的隔墙。
含元殿建造时充分利用了龙首原的高地,居高临下,威严壮观,视野开阔,可俯瞰整座长安城,王维有诗云:“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形容了它当时的巍峨气势。
含元殿主要是举行大朝礼仪的场所。自龙朔三年,唐高宗始听政于大明宫,含元殿便取代了太极宫承天门的地位。
无论是大朝仪、还是皇帝尊号、改元大赦,都属于含元殿的礼仪功用。除了用做礼仪,含元殿使用很少。见于史料的仅有宴燕群臣和策试举人。唐玄宗经常在含元殿大宴群臣,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宴京师侍老于含元殿庭,赐九十以几、杖,八十以鸠杖”,规模很大。唐玄宗还曾在开元八年、九年,天宝元年、三年四次在含元殿策试举人。
宣政殿
含元殿正北是宣政殿,为皇帝临朝听政之所,称为“中朝”。
宣政殿前左右分别有中书省、门下省和弘文馆、史馆、御史台馆等官署。在殿前有三门并列的宣政门。
宣政殿作为常朝的殿堂,是大明宫中轴线三座主要朝廷主殿的核心,大唐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影响历史进程的诏令,都是从这里策划和发出的。
紫宸殿
紫宸殿位于宣政殿以北,是三朝制中的内朝,即“常日听朝而视事”的地方,群臣在这里朝见皇帝,称为“入阁”。依据古制,宣政殿乃是“朔望视朝之所”,皇帝本应该在宣政殿议事,但由于“玄宗始以朔望陵寝荐食,不听政,其后遂以为常”,使得原本在朔望视朝的惯例,没有认真执行。改在紫宸殿听政,“百官侯朝于衙者(宣政殿),因随而入(紫宸殿)见”,即皇帝在紫宸殿听政,而百官在宣政殿外侯旨,听候传唤。
紫宸殿东有浴堂殿、温室殿,西有延英殿、含象殿,东西并列,是皇帝日常活动之所。紫宸殿北有横街,街北即后妃居住的寝殿区。
紫宸殿为第三大殿,是大明宫的内衙正殿,皇帝日常之间的一般议事,多在此殿,故也称天子便殿。
别殿亭观
大明宫的北部为园林区,建筑布局疏朗,形式多样。紫宸殿以北为太液池,又名蓬莱池,池内偏东处有一土丘,称蓬莱山。池的沿岸建有回廊,附近还有多座亭台楼阁和殿宇厅堂。
延英殿
中晚唐,大明宫主要宫殿的功能随着政治形势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三朝大殿逐步由实质性的朝堂变为礼义性质,真正国务决策议事躲在接近皇帝寝宫的延英殿进行。延英殿位于正寝紫宸殿西閤门以西,两者相近,联络方便。自肃宗以后,延英殿几乎成为朝廷的中心。
麟德殿
麟德殿是大明宫内规模最大的别殿,也是唐代建筑中形体组合最复杂的大建筑群。建于高宗麟德年间,是皇帝宴会、非正式接见和娱乐的场所。唐代皇帝经常在这里举行宫廷宴会、观看乐舞表演、会见来使的活动,唐代宗曾在此一次欢宴神策军将士三千五百余人。当时,唐代的官员以能出席麟德殿宴会为荣。
史载在麟德殿大宴时,殿前和廊下可坐三千人,并表演百戏,还可在殿前击马球。
麟德殿位于大明宫西部右银台门内龙首原北坡一个突起的高地,可以俯瞰太液池、蓬莱山及周围殿阁亭廊的幽美景象。
麟德殿是大明宫中相当重要的大型宫殿,具备一定的内朝性质,是大明宫中仅次于中轴线大朝含元殿、常朝宣政殿、紫宸殿,但其更为主要的功能是宴乐的会场。
清思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