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听着朱允熥说,眼神流露出了不可置信的神色。
方才朱允熥批判了一番“井田制”,所说的问题,不过是“井田制”在现在,是无法实现的理想情况。
可为什么,朱允熥还说,就算是能够在大明现在实现井田制,也无法解决人地矛盾呢?
朱允炆紧皱双眉,有些不服气的问道:
“为什么?”
朱允熥指了指桌子上的井田制模型,抓起了一把豆子:
“这个井田制的图景,不过是一个静态的场景罢了。
“而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大明朝的土地格局也是一样的。
“你听说过刻舟求剑的故事吗?”
朱允炆点了点头:
“这是《吕氏春秋》中的典故。”
朱允熥笑道:
“你说得对,但刻舟求剑是一个发生在古代楚国的故事。
“古代的楚国有个人乘船过河,随身佩剑掉到了河水之中。旁边人非常着急。
“此人不慌不忙的在船舷上刻了一个标记,并说这是我的宝剑掉落水中的地方。
“等到船靠岸之后,这个人在刻了标记的地方跳下水里面,却再也找不到宝剑了。”
朱允炆瞪着眼听完了朱允熥的讲述,相比于听《刻舟求剑》小故事,朱允炆更想知道,为什么井田制就算能够实行,也无助解决大明的问题。
朱允熥却并没有理会朱允文的着急,而是一本正经地科普起来“发展”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朱允炆听了一段时间,虽然没有完全理解朱允熥虽说,但也有所了解和收获。
朱允熥指着“井”字格中的豆子,笑着说道:
“现在是经历过十多年的饥荒和战乱,人口相对较少。
“这固然有利于我们实行良田的分配。
“但如果说过了一代人,又多出了一倍的人口。
“这些土地,又要如何分配?”
朱允炆看着多出来的豆子,心中有些惊讶,但依然道:
“平均分配。”
朱允熥点了点头,将手中的豆子洒进了“井”字格子中。
井字格中,代表人口的豆子增长了一倍,但代表土地的格子却是基本没有变化,这就意味着每个人可以耕种的土地,少了一半。
朱允熥又抓了一把豆子,撒在了井字格中。
朱允熥一边儿撒豆,一边说道:
“这是三十年后。”
“这是了六十年后”
……
豆子代表的人越来越多,格子所代表的土地也越来越少。
朱允炆的脸色也是越来越难看。
事实已经很清楚了。即使是真的能够在现在实现井田制的分配。再过几十年之后,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井田制也会随着人口的增多慢慢瓦解。
朱允熥指着已经在“井”字格子中拥挤不堪的豆子们,对朱允炆道: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如果说施行井田制,随着时间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必然会形成这样的情景。”
朱允炆双眉紧缩,对井田制也没有了什么信心。